[发明专利]一种机械式自动断水闸阀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50370.5 | 申请日: | 201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2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徐驰;严兆;曹倩;李明哲;曾文治;刘旻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21/16;F16K3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械式 自动 断水 闸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闸阀,特别是一种机械式自动断水闸阀。
背景技术
在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农田排水工程必须满足除涝的要求,要能及时排除由于暴雨产生的田面积水,减少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在旱地中,如果地下水位过高,作物就会受到渍害而减产,因此农田排水工程需要满足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又由于土壤脱盐和积盐均与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常常根据地下水埋深判断某一地区是否会发生土壤盐碱化。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采用合适的农田排水工程。
目前常用的排水措施有:田间明沟排水系统、地下暗管排水系统、鼠道排水、竖井排水等。
“田间明沟排水系统”:通过在田间开挖排水沟道排除积水。
“地下暗管排水系统”:主要由吸水管、集水管、检查井、集水井等几个部分组成。它是土地排水、防止灌溉土地盐碱化和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措施。与明沟排水相比具有排水效果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节省土地,减少维护费用等特点。
“鼠道排水”:用特制的机具、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处挤压土层而形成鼠洞状通道,以排除农田土壤中多余水分的排水措施。它投资省、用工少、见效快、效益高。
“竖井排水”:通过布设井群,抽汲地下水,以控制地下水位的工程技术措施。竖井排水可形成区域性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从而防治灌溉土地次生盐碱化或排除高矿化度地下水,也可用于改造浅层咸水含水层。它适宜于具有较好透水性土层的排水地区采用。如果排水地区土层透水性差,单井出水量低,是否采用这种排水形式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控制田间排水,提供一种结构和原理都很简单,便于实施,完全通过机械装置就能够控制出水总量,并通过控制相关参数进而控制出水时间实现自动断水的机械式自动断水闸阀。另外,闸阀也可运用于其他需要控制出水量的领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它包括阀体,阀体包括阀壳体,阀壳体内设有阀芯,阀壳体内部被阀芯分成进水端和出水端,进水端与上水箱相通,出水端与下水箱相通,两水箱中的水通过水泵可以在两水箱中循环流动,出水端分设有支管,支管下方设有容器,容器上端设有挂钩,容器下端设有滑轮,滑轮可以在滑轮下方的斜块上滑动,斜块可产生前后位移,容器外侧设有支架,支架上部设有开关支座,支座上铰接有制动杠杆,制动杠杆具有第一流量控制悬臂;阀芯上端固设有阀杆,阀杆外设有弹簧,阀杆上端铰接有开关旋臂,所述的制动杠杆下端与挂钩相连,制动缸杆上端通过第一流量控制悬臂与开关悬臂相连;所述的阀壳体上端外侧还设有支撑架,开关悬臂可以绕支撑架的支撑点旋转。
上述在制动杠杆上位于第一流量控制悬臂下方还设有第二流量控制悬臂。
上述的支架上设有刻度。
本发明取得了以下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结构和原理都很简单,便于实施,完全通过机械装置就能够控制出水总量,并通过控制相关参数进而控制出水时间,实现自动断水;
2、通过在制动杠杆上位于第一流量控制悬臂下方还设有第二流量控制悬臂,可以实现二级流量控制;
3、通过在支架上设置刻度,可以很方便和直观的知晓容器内的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后的侧视图;
图3为容器和滑轮的受力分析图;
图4为本发明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开关支座、2-开关旋臂、3-阀体、4-制动杠杆、5-挂钩、6-支管、7-刻度、8-容器、9-第一流量控制悬臂、10-滑轮、11-斜块、12-阀壳体、13-阀芯、14-阀杆、15-弹簧、16-支撑架、17-进水端、18-出水端、19-支架、20-第二流量控制悬臂、21-上水箱、22-下水箱、23-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03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