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0407.4 | 申请日: | 201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邹庆华;孙小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9/28 | 分类号: | H04L9/2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14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传输 解密 数据 校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已愈发重要,对信道上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是保护秘密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一些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发送端往往需要将数据经过加密机加密处理后再送往信道进行传输,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需要经过解密机解密处理后才能使用。因此一批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要经过发送端→加密机加密→解密机解密→接收端,其间至少经过三次数据传输,为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每次传输都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由于传输距离、现场状况、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测的错误。这些错误需要通知到接收端,一般情况下可以发送终止当前数据接收命令或将前级通信状态附在信息后面转送到后级,但是这些方法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时系统中,会增加信息的处理和传输量。
《数据传输的加密和完整性校验方法》,申请号为:200910045955.8,是与本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该发明的技术实现是由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共享的不为攻击者所知的根密钥与先前所有被传输数据的消息认证码共同生成加密当前被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并对数据完整性进行校验,其重点是提供一种与根密钥和先前所有被传输数据消息认证码相关联的加密密钥的生成方法。该发明的技术实现与本发明的技术实现不相关,而本发明是针对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不重发、不纠错的特点,提供一种适合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技术。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省去复杂的数据校验环节、降低加解密设备的设计复杂度、提高加解密设备的数据处理、传输能力的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方法,包括数据在发送端发出后,经加密设备加密后送往信道进行传输,再经解密设备解密后被接收端接收,数据校验码同数据一起从发送端发出,经过加解密设备和解密设备后,在接收端对接收数据进行校验。
所述数据校验码经过加密设备和解密设备,具体为:
加密设备收到校验码后将校验码放在加密数据后面直接发送出去,不对加密前后的数据进行校验码的计算;
解密设备收到校验码后将校验码放在解密数据后面直接发送出去,不对解密前后的数据进行校验码的计算。
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方法,具体步骤为:
(1)发送端设备将一帧原始数据和校验码发送到加密设备;
(2)加密设备对接收的数据同步进行接收、加密处理和发送加密数据,加密设备收到校验码后结束一帧数据加密处理,并将收到的校验码放在加密数据后面的直接发送出去,加密设备不对加密前后的数据进行校验码的计算;
(3)解密设备对接收的数据同步进行接收、解密处理和发送解密数据,解密设备收到校验码后结束一帧数据的解密处理,并将收到校验码放在解密数据后面直接发送出去,解密设备不对解密前后的数据进行校验码的计算;
(4)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校验码,并使用所述校验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校验正确表示接收的数据正确,校验出错表示接收的数据错误。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针对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不重发、不纠错的特点,提供一种适合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技术,省去了加解密设备对加解密数据的校验环节,可提高加解密设备的数据处理、传输能力;2、本发明可以省略加解密设备对数据校验码的计算处理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开发产品时因为校验码计算处理可能引入的错误,降低设计复杂度,但又不影响数据通信的检错能力,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方法工作原理图;
图2为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方法处理流程图;
图3为现有技术实时传输加解密数据的校验方法处理流程图;
图4为采用本发明设计的某密码机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04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