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束流减速器的离子注入机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1648.0 | 申请日: | 2010-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7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胡新平;黄永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新平;黄永章 |
主分类号: | H01J37/317 | 分类号: | H01J37/317;H01J37/0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减速器 离子 注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子束的注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束流减速器的离子注 入机系统。
背景技术
离子注入是一种把原子或分子引入目标工件衬底的制程,此制程通常被 称为掺杂,它能改变材料的属性。离子注入是一个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 造中常见的制程,离子注入也可用于薄膜沉积等与制造光学仪器或显示仪 器(如平板显示器)等相关的制造工艺。一个典型的离子注入机包括一个 产生离子束的离子源;一个离子束选择、成型和传输系统,它包括使用磁 场的离子束质量分析系统;以及一个靶室,用于处理将注入离子束的半导 体硅晶片。对于低能量注入系统,在靶室之前还增加减速装置以减低离子 束能量。
现代的低能高电流离子注入的要求是期望获得能量低至100eV电流达 1毫安量级的离子束,通常,低能大电流离子束是通过减低高能离子束的能 量来获得的,比如,低能量离子束(例如0.1到5keV)是从高能量离子束 (例如5到20KeV)减速得到的。然而,通常的减速器是直线减速器,直线 减速器有如下缺点。一个缺点是,减速器上游的部分离子与真空室里的残 留气体的原子和分子相碰撞而失去电荷变成中性原子或分子,这些中性原 子或分子在减速器中不会受到减速,因而这些中性原子或分子具有减速器 之前的高能量。在注入过程中,这些中性原子或分子比低能离子进入到硅 晶片的更深处,通常此被称作能量污染,能量污染则会影响芯片的性能。 此外,中性原子或分子的产生率依赖于真空室内的真空度,而真空室内的 真空度很难每天都保持恒定,因而能量污染的程度每天在变化,这种变化 在芯片的制程中是不可容忍的。
能量污染的问题是众所周知的,人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1991年,加濑披露了偏转减速方法,见日本专利号4-284343,其中用 了一些倾斜的减速电极对离子束进行了一次偏转,由于离子束的偏转,目 标工件也需要倾斜,还需要重新定位,这种额外的倾斜和定位给目标工件 的设计和操作带来了问题。
1998年,黄披露了几个偏转减速装置,见美国专利号6441382,其中用 了一些电极对离子束进行多次偏转,并把离子束调回到原来的位置和方向。
2005年,陈和怀特披露了一个减速装置,见美国专利号7326941,其中 用了一些电极对离子束进行了多次偏转,并把离子束调回到原来的位置和 方向。
在垂直于离子束运动的方向上,减速系统的电极通常只有有限的宽度, 因此,电极的端部将会影响电场的分布,从而影响离子束的均匀减速和偏 转,这种效应通常被称为端部效应。当减速系统工作在大减速比时,端部 效应可能会大幅度增加,端部效应尤其对宽带束和扫描束有更大的影响, 因为宽带束和扫描束需要在宽带方向上得到均匀的减速和偏转。而在上述 的减速器装置中,都没有提出减小端部效应的方法。
因此,有必要给离子注入机提供新的改进的减速电极装置,它可更好地 适用于宽带束和扫描束,更好地减小端部效应,产生更均匀的低能量离子 束,更好地减小能量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束流减速器的离 子注入机系统,解决目前在离子注入系统中偏转减速装置端部效应明显、 不能产生均匀低能量离子束和产生较大能量污染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和制造一种具有 束流减速器的离子注入机系统,包括离子束系统和靶室系统,该离子束系 统包括产生离子束的离子源和用以选择、成型和传输离子束到达靶室的电 磁装置,该靶室系统用来对目标工件进行扫描;还包括减速装置,其位于 所述靶室系统的上游位置并减小离子束的能量,并移除有害的上游中性分 子和原子;所述减速装置包括一系列电极对;所述电极对设置有侧电极。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侧电极为单一电极;所述侧电极位于所 述电极对对应的上下电极对的两个端部的中间附近。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侧电极为多个电极,所述多个电极基本 均匀分布于所述电极对对应的上下电极对的两个端部的间距间。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离子束系统可以是圆形束离子束系统、 宽带束离子束系统、或/和扫描束离子束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新平;黄永章,未经胡新平;黄永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16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的燃料供给装置
- 下一篇:成膜方法、面板制造装置、退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