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百合抗病性植株的离体快速培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2130.9 | 申请日: | 201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0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艺萍;吴学尉;崔光芬;王祥宁;汪国鲜;吴丽芳;王继华;贾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650205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百合 抗病性 植株 快速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培养方法,尤其是一种百合抗病性植株的离体快速培养方法,属于植物培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百合(Lilium)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花卉之一,近年来生产和消费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全球百合种球的贸易额达20多亿美元,年贸易量超过25亿粒以上。东方百合杂种群主要利用天香百合(L.auratum)的花型和药百合(L.speciosum)的深红、深粉、粉色等艳丽的花色及其芳香宜人的遗传特性,培育出的具有靓丽的花型和鲜艳色泽的各种百合新品种。近年来,东方百合杂种的栽培面积越来越大,在切花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切花百合质量提高的首要因素。由土传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ilii引起的种球基盘腐烂是百合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世界百合种植区均有感染和为害的报道。
为有效控制百合种球基盘腐烂而引起枯萎的病害,多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这种病害的病原生物学、病害流行学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摸清了百合枯萎病菌的习性和枯萎病的发生规律,然而,对其防治,迄今主要采取化学方法。但化学防治会带来环境方面的问题。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百合枯萎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通过常规杂交选育百合新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培育一个百合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采用体细胞离体筛选技术,可加速抗性育种进程。
高等植物抗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采用病菌毒素或毒素类似化学物质,在细胞水平上选择抗病突变体的新技术,是高等植物抗病育种微生物化的一种尝试。利用病原菌毒素或类似物质作为选择剂,已筛选出抗甜菜褐斑病、抗油菜黑胫病、抗烟草野火病、抗水稻纹枯病、抗玉米小斑病、抗小麦赤霉病、抗草莓灰霉病、抗茄子黄萎病、抗番茄晚疫病、抗西瓜枯萎病和抗香蕉枯萎病等突变体。但在百合上面,还没有做过相关的尝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百合抗病性植株的离体快速培养方法。
本发明在东方百合组织培养过程中,利用镰刀菌毒素粗提液对组织细胞进行抗性突变体筛选,以获得抗镰刀菌的育种中间材料——百合植株。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百合抗病性植株的离体快速培养方法,其特征在包括下列步骤:
A、将消毒灭菌处理过的花丝、鳞片在无菌环境中,接种在pH为5.8~6.0的下列诱导培养基中:
MS培养基
2,4-D 1.0-8.0mg/L
Picloram 1.0-8.0mg/L
KT 0.1-1.0mg/L
ABA 0.1-1.0mg/L
TDZ 0.01-0.05mg/L
糖 30-40g/L
琼脂 6g/L
并在温度为22~28℃,全黑暗条件下诱导培养至形成愈伤组织;
B、将上述愈伤组织置于pH为5.8~6.0的下列继代培养基中:
MS培养基
Picloram 1.0-2.0mg/L
KT 0.1-0.5mg/L
ABA 0.1-0.5mg/L
TDZ 0.01-0.05mg/L
糖 30-40g/L
琼脂 6g/L
在温度为22~28℃、全黑暗条件下进行继代培养,每20天继代一次,继代三次后得到继代愈伤组织;
C、将上述继代愈伤组织接种在含有镰刀菌毒素的pH为5.8~6.0的下列选择培养基上:
MS培养基
Picloram 1.0-2.0mg/L
TDZ 0.01-0.05mg/L
水解酪蛋白 300-600mg/L
酵母提取物 300-600mg/L
体积浓度为60~80%的镰刀菌毒素液 0.3-0.4L/L
在温度为22~28℃,全黑暗条件下培养7-10天;
D、将上述步骤C培养存活的愈伤组织转入下列pH为5.8-6.0的继代培养基上:
MS培养基
KT 0.1-0.5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21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