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观音茶叶的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2753.6 | 申请日: | 201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2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赵凌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凌立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3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观音 茶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茶叶的制作方法,尤其涉及到一种铁观音茶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了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铁观音因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相互仿制,先后传遍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乌龙茶区。20世纪70年代,日本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风靡全球。
现有铁观音茶的制作方法为:
鲜叶采摘→晒青→摇青→长凉青→杀青→回潮→包揉造型→干燥;
精制加工工艺流程:毛茶→拣梗、片→筛末→除杂→拼配→干燥→成品;其不足之处在于:工艺流程出现反复,劳动强度高、能源浪费、成本提高,不利于铁观音加工的标准化进程。且茶叶在反复加工过程造成短碎,特别是在拣剔时。精制过程拣剔中因手工反复接触而造成的茶叶异味、污染和受潮。加工过程中茶梗、粗老叶等带来粗、杂味,产品品质更不够纯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品质更高且利于铁观音加工的标准化进程的一种铁观音茶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新的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晒青→摇青→长凉青→杀青→分离去杂→包揉造型→筛末→干燥→拼配。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
1.新工艺相对于传统工艺方法减少部分工序,如初制中摔末(去角末)、精制中的拣梗、筛末、除杂、烘焙等工序。减少反复工艺流程,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源、减少成本,提高品质。同时有利于铁观音加工的标准化进程。
(1).减少制作加工流程,如摔末、拣梗、精制中的筛末、去杂、烘焙(走水焙)等工序,节约能源,减少成本支出。
(2).减少茶叶在反复加工过程造成短碎,特别是拣剔。
(3).避免在精制过程拣剔中因手工反复接触而造成的茶叶异味、污染和受潮。
(4).新工艺由于提前进行分离去杂,避免在加工过程中茶梗、粗老叶等带来粗、杂味,使产品品质更为纯正。同时有利于加工过程控制,提高茶叶的品质。
(5).新产品品质,香味纯正。香气馥郁幽长,滋味清醇鲜爽,音韵明显,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软亮、完整、匀齐,更为耐泡。实现产品品质的提升。
(6).由于产品品质纯正,匀整。利于拼配,提高产品品质规格,有利于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
2.提高制率,经济效益明显。通过试验,净茶重量的制率提高,效益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现详述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制作方法为:
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晒青→摇青→长凉青→杀青→分离去杂→包揉造型→筛末→干燥→拼配。
实验如下:
选同一品种(铁观音)、同一产区、同一时间采摘的鲜叶(茶青)50公斤,按新工艺进行制作,杀青后分成A、B两组,每组各25公斤,以A组作为对照。
A组按清香型乌龙茶初、精制加工工艺流程进行制作。
B组按本发明新工艺的流程进行制作。炒青后进行梗叶分离,去掉枝梗和顶叶、粗老叶和夹杂物。过2个小时后同时包揉、烘干。
A组制作成毛茶4.5公斤,精茶2.8公斤。B组制作成毛茶3.2公斤,精茶2.9公斤。
产品品质分析按《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国家标准(GB/T 23776-2009)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其结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凌立,未经赵凌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27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