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控压装置的吸引洗胃器以及控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53698.2 | 申请日: | 201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0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蔡福满;赵菁;高晨晨;孙一丹;吴温馨;潘晓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A61M1/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王阿宝 |
地址: | 325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装置 吸引 洗胃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设备,具体是指一种吸引洗胃器,特别是指一种带有控压装置的吸引洗胃器。
背景技术
医院外的现场救护(简称院外救护)已成为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院外救护是暂时的,应急的,但对于危急病人来说,有效的初步救护是获得抢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极其重要的一步。目前,院外病人由于痰液、血液、呕吐物等堵塞气道造成病人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误食误服药物或毒物以及自杀等原因而发生中毒等危急状况时有发生,如果不进行现场及时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医院内救护的效果甚至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因此如何在病人发生气道堵塞或中毒的现场立即给予有效的应急处理,为进一步的医院内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显得至关重要。而目前针对这些危急情况进行处理所涉及的设备不但因价格昂贵不易被家庭、个体诊所及基层卫生院所接受,也因为体积和重量的原因携带不方便,更因为需要依靠电源的驱动而难以在院外进行普及。同时,临床上也可能由于特殊情况导致停电,使一些吸引器或洗胃机等抢救设备不能正常运转,不仅延误病人的抢救时间,而且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另外,现有的用于院外的简易吸引器或洗胃器往往功能单一,仅仅具有单一的吸引或洗胃功能,并且由于设备所涉及的负压系统主要利用弹性皮囊单纯的挤压而达到负压吸引的目的,往往容易在再次进行吸引时由于挤压弹性皮囊的过程中,因为正压的作用容易将吸引管或洗胃管内及系统内其他部位的部分残留液体重新挤回病人的体内,特别是由于负压弹性气囊是通过人工进行操 作的,因此设备工作时,系统内压往往难以精确地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影响设备的工作效果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保持系统负压在吸引或洗胃工作负压要求范围,残留液体不易返流,集吸引和洗胃功能为一体,成人和儿童均可使用,而且整体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且操作方法简易的带有控压装置的吸引洗胃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保持系统负压在吸引或洗胃工作负压要求范围的控压装置。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液管,所述的液管一端连接设置有负压弹性气囊,所述的液管另一端设置有管接头,所述的液管还连接有控压装置,该控压装置包括有内端与液管内部相连通的管状外柱,该管状外柱内设置有与管状外柱的内壁密封配合的活塞环,所述的活塞环的下端设置有复位弹簧,该活塞环的中心设置有套孔,所述的活塞环的套孔内设置有与活塞环密封贴配的管状中柱,该管状中柱上从高到低依次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的管状中柱内可转动地设置有与管状中柱内壁贴紧密封配合的管状内柱,该管状内柱的上端封闭设置,下端与液管内部相连通,且该管状内柱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多个通气孔高低距离均可相配的纵向的透气狭缝。
临床吸引器在吸痰等作业时要求负压成人控制在0.04-0.05Mpa左右,小儿控制在0.01-0.03Mpa左右,洗胃机在洗胃时要求负压成人控制在0.03-0.04Mpa左右,小儿控制在0.01-0.02Mpa左右。而一个标准大气压压强可以达到0.101Mpa,因此需要设置一按压装置,以满足不同对象以及不同作业内容对压力的不同需求。通过本设置,事先转动管状内柱,使得透气狭缝转到对应的通气孔,使两者相重合, 当液管内处于负压,外界大气压便压缩活塞环向下压缩复位弹簧,使活塞环向下移动,当活塞环移动至通气孔的下方时,外界的空气可以依次从该通气孔、透气狭缝进入液管内,从而调节液管内压,直到液管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使得复位弹簧压缩在一定的长度内,保持力学平衡。因此本发明只需要将不同高度的通气孔根据弹簧的弹性系数以及活塞的运行阻力和自重,将不同高度的通气孔进行标定在所需的吸痰或者洗胃的压力值下,即可在本发明进行吸痰或者洗胃作业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保持液管内压处于稳定且合适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学院,未经温州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36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