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4763.3 | 申请日: | 201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1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申迎华;李晓琴;树学峰;张林香;邱丽;郝晓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0/06 | 分类号: | C08F220/06;C08F220/34;C08F222/38;C08F2/32;C08F4/40;C08F2/01;G01N15/00;G01N15/02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两性 电解质 凝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降解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的制备方法,属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胶体粒子制备方法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凝胶是一种分子内交联的聚合物胶体粒子,其内部结构介于支链聚合物和宏观网状交联聚合物之间,通常以胶态形式分散溶胀于溶剂中,其粒径在50-500nm之间,溶胀的微凝胶可在溶剂中形成胶体状分散体,微凝胶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响应速度快、空间稳定性好、水化程度高、易于功能化,其结构可控,能够在水中溶胀,而又不溶解,生物相容性好,可在蛋白质吸附、分离、固定化酶、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组织工程等领域应用。
微凝胶在温度、离子强度、酸碱度和光照射时发生变化,其体积会发生膨胀或收缩,并引起其他性能变化,故又称智能型微凝胶。
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分子链上既带有正电荷基团,又带有负电荷基团,故称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由于聚合物网络上存在相反的带电基团,内部存在多重平行或相互竞争的作用,故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具有独特性质,例如在等电点时处于收缩状态,在偏离等电点时,在酸碱度条件下处于溶胀状态,与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聚电解质微凝胶相比,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具有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结构相似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医药载体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目前,制备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的方法有溶液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分散聚合法等,这些方法大都存在单体水溶液浓度低、固含量低、产物粒径大、比表面积小、溶胀速率慢等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背景技术的现状和不足,采用可降解交联剂,改变单体配料方式,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以大幅度提高微凝胶的物理性能,使制备高性能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成为可能。
技术方案
本发明使用的化学物质材料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N,N′-双(丙烯酰)胱胺、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异辛烷、过硫酸铵、N,N,N′,N′-四甲基乙二胺、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丙酮、去离子水、洁净水、氮气,其组合用量如下:以克、毫升、厘米3为计量单位
甲基丙烯酸:MAA
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
N,N′-双(丙烯酰)胱胺:CBA
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异辛烷:
过硫酸铵:(NH4)2S2O8 5g±0.001g
N,N,N′,N′-四甲基乙二胺:
盐酸:HCl 45ml±0.1ml
氢氧化钠:NaOH 20g±0.01g
氯化钠:NaCl 20g±0.01g
丙酮:CH3COCH3 2000ml±5ml
去离子水:H2O 100000ml±50ml
洁净水:H2O 10000ml±50ml
氮气:N2 100000cm3±50cm3
制备方法如下:
(1)精选化学物质材料
对制备所需的化学物质材料要进行精选,并进行质量纯度控制:
甲基丙烯酸:液态液体99.5%
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液态液体99.5%
N,N′-双(丙烯酰)胱胺:固态固体99.5%
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液态液体95%
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液态液体95%
异辛烷:液态液体99.0%
过硫酸铵:固态固体99.5%
N,N,N′,N′-四甲基乙二胺:液态液体99.5%
盐酸:液态液体 浓度37%
氢氧化钠:固态固体99%
氯化钠:固态固体99.5%
丙酮:液态液体99.5%
去离子水:液态液体99.99%
洁净水:液态液体80%
氮气:气态气体99.99%
(2)配置反相微乳液
①配置水相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47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