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FID定位无线联网火灾语音指示逃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55110.7 | 申请日: | 201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7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骆泱泱;张小鹏;朱立荣;余颖佳;吴路院;沈建静;张健;吴哲峰;姚新华;蒋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广厦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3/00 | 分类号: | A62B3/00;G08B3/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001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rfid 定位 无线 联网 火灾 语音 指示 逃生 方法 | ||
1.一种RFID定位无线联网火灾语音指示逃生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布置RFID及无线局域网:在楼宇的室内、通道上布置无线射频RFID标签。各RFID标签在楼内形成一一对应的半径为5-10米的读取信号区域。
(2)配置中心数据:在消控中心数据库按下列的数据格式形成相应的数据表,用于路径的策略分析。
(3)布置便携机:消控中心先对便携机进行登记ID号,便携机开机后,通过无线局域网下载相关的逃生路径数据表,当便携机被配置到某一空间时,就会读取相应的RFID信号,然后生成该RFID区域至出口的最短逃生路径。
(4)前方路况语音提醒:根据步骤(1),每一个台阶、转弯、楼梯转弯、楼梯结束、门槛等位置的反向都有一个对应的RFID,当便携机读取到该RFID信号时,就会比对数据表产生相应提醒语音,以提醒逃生者注意前方路况。
(5)生成动态路径:在逃生过程中,便携机通过无线局域网进行通信,便携机在各AP间移动切换时,无线网会有短暂的断线,但不会影响与中心服务器的通信,只要处于联机状态,便携机就能从中心读取阻断区域,用于与现有逃生路径的比对。便携机根据阻断区域信息,生成新的逃生线路及RFID序例集,重新引导逃生者执行新的逃生路径,如所有的逃生路径已经全部阻断,则可指示逃生者前往就近的相对安全的紧急避险点。在到达紧急避险点后向消控中心注册被困位置,等待救援。
(6)纠正偏离逃生路径:当便携机侦侧到逃生路径RFID序列集外的RFID信号时,则认为逃生者已经偏离了逃生方向。然后计算路相差,对逃生者进行纠偏指示,此步骤一直至逃离出口或到达紧急避险点结束。
(7)耳机语音指示:便携机侦测到RFID信号,通过步骤(4)、(5)、(6)生成需要播报的语音号,通过语音号及语音比对表提取出对应语音文件,将语音文件通过音频口、耳机播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RFID定位无线联网火灾语音指示逃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布置的位置包括:
(A)每一个房间或空间单元的出入口配置1个RFID。
(B)逃生路径途径的交叉路口的中心及每一个路相离中心5-10米处各配置1个RFID。
(C)定义逃生路径至出口的方向为正向,反之为反向,逃生路径途经的台阶、转弯、楼梯转弯、楼梯结束、门槛等位置处反向5-10米处配置1个RFID。
(D)在逃生路径出口配置RFID。
(E)在紧急避险点处配置RFI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RFID定位无线联网火灾语音指示逃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消控中心对所有配置的RFID分成叉道口中心节点类RFID和辅助类RFID两类,然后进行统一编号,形成RFID编号表,叉道口中心节点类RFID作为逃生路径的路径节点;然后设计基于1类节点顺序的逃生干线若干条,形成逃生干线表,此外,需要形成相邻干线旁通关联节点间的RFID顺序表,用于动态路径生成,表中的起始节点M及结束结点N分属于两条相邻的干线,各房间与干线间,紧急避险点与干线间,干线间的通联由支线表表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RFID定位无线联网火灾语音指示逃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为:
(a)通道弯道指示:在建筑物的转弯处反向布置RFID,当便携机接收该RFID信号时,自动进行语音提示弯道。
(b)楼梯弯道指示:在楼梯的弯道口反向布置RFID,当便携机接收该RFID信号时,自动提示楼梯弯道。
(c)楼道口指示:在楼梯的楼道口反向布置RFID,当便携机接收该RFID信号时,自动提示楼梯口。
(d)其他指示:其他在逃生路径上需要语音提醒的点位,也可以在路径点位的反向安装RFID,并将该RFID号与需要提醒的语音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广厦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广厦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511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