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光触媒-活性炭纤维复合过滤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55172.8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4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易元利;沈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卡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9/14 | 分类号: | B01D39/1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31111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触媒 活性炭 纤维 复合 过滤 介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过滤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光触媒-活性碳纤维复合过滤介质,主要用于家用电器过滤单元中,是一种具有高粉尘捕集率、高吸附值、抗菌、除臭、耐水洗、长寿命等特性的功能性空气过滤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交通的便捷快速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各种化学和生物制品的使用越来越多,释放在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微生物数量或浓度日趋恶化,各种新型细菌、疾病日益增多且危害性巨大。在日常生活中,如居室、厨房、厕所以及公共场所等,由于人们频繁的生活活动,都会不可避免的给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据相关资料调查,其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含有H2S、SO2、CO、NH3、装修的挥发性溶剂、油烟及汗酸臭味等这些气体大都以气相的分子存在。此外,人的嗅觉可以分辨的臭味,主要是含有氨基氮和巯基硫化物(如氢化硫,硫醇,硫醚,异戊酸,胺基和氨基)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通常这类气体分子直径都小于0.3um。
现阶段市场上大部分室内净化器主要以去除可视颗粒物为主要目的,其过滤网大都采用HEPA级滤纸(99.97%0.3um气溶胶),这类过滤器主要是对0.3um以上的颗粒物进行过滤分离。但是对于小于0.3um的有害气溶胶并没有有效去除,造成的二次污染并再次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各种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有效清除室内有毒、有害气体,并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吸附高效过滤材料。
尽管去除有害气溶胶的方法有很多种,经验表明,采用活性炭吸附法最为快捷有效。活性炭作为一种重要的碳素材料,由微晶炭和无定型炭构成,含有数量不等的灰分,是一种黑色多孔固体,空隙率结构发达,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超强的吸附能力,比表面积可高达1000-3000m2/g,对气体、溶液中的无机或有机物质及胶体颗粒等都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气相吸附领域主要以颗粒状、粉状、纤维状等形态出现,由于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有限性,即使具有很高的吸附值,经吸附一段时间后,也会达到饱和。因此如何将活性炭变成可再生,一直是个难题。
由于活性炭颗粒之间相互不粘结和散乱脱离,因此在设计制作活性炭过滤器的时候主要以活性炭包、胶粘剂活性炭无纺布等蓬松的形式来运用。但是在空间狭小的过滤单元中,很难将这类活性炭有效利用。
另外,常规的活性炭过滤层都是不可再生的,若与一些长寿命的高效过滤器配合使用,其活性炭的吸附寿命远远低于过滤滤纸的寿命,往往一个过滤器要配若干个活性炭过滤层来满足需求,导致用户使用成本的上升和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具有高过滤效率,又具有可再生吸附功能的长寿命空气过滤材料,一种纳米光触媒-活性碳纤维复合过滤介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纳米光触媒-活性炭纤维复合过滤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介质由纳米光触媒-活性炭纤维无纺布和过滤基材构成,该纳米光触媒-活性炭纤维无纺布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
纳米光触媒 0.5%-1.0%
纳米活性炭 1.0%-4.0%
载体树脂 95%-98.5%。
所述的纳米活性炭粒径为100nm-800nm,纳米光触媒粒径为5nm-100nm。
所述纳米光触媒-活性炭纤维无纺布通过纺粘或熔喷工艺制得。
所述的过滤基材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熔喷非织造物、聚酯非织造物的一种。
所述的纳米光触媒-活性炭纤维无纺布与过滤基材的复合方式为通过热轧或胶粘贴合。
所述的载体树脂为聚酯、聚丙烯或尼龙。
纳米光触媒-活性炭纤维无纺布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纳米光触媒通过沉积法沉积在纳米活性炭的表面和大孔隙内壁上,形成均匀的光触媒-活性炭复合颗粒;
2)、在150℃条件下干燥纳米光触媒-活性炭复合颗粒,使得其含水量不高于0.8wt%;
3)、将复合颗粒置于转速为4000-4500rpm的搅拌器中,加入部分载体、偶联剂后持续搅拌4h制得悬乳液;
4)、继续往悬乳液中添加载体切片并以1000-2000rpm搅拌,加入表面活性剂、分散剂及消泡剂,搅拌充分后由造粒机制得纳米光触媒-活性炭母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卡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卡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51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盾构机泡沫管路系统
- 下一篇:指向激光智能接收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