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5344.1 | 申请日: | 200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3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山崎宏行;稻森康次郎;安藤俊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L9/14 | 分类号: | F16L9/14;F16L59/1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管 | ||
本申请是申请人为(日本)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申请日为2006年3月29日的名称为“复合管”、申请号为200680009235.0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管,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作为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用配管及给水管、给热水管使用的兼具高隔热性和优良施工性的复合管。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用配管及给水用配管、给热水用配管使用在金属管及树脂管周围覆盖树脂发泡体的复合管。作为提高这种复合管的隔热性的方法,已知的是提高树脂发泡体的发泡倍率。通过提高发泡倍率以提高隔热性,是考虑到用导热率低的空气置换大量树脂。
作为提高树脂发泡体的发泡倍率的方法有交联发泡法。所谓交联发泡法是在发泡前使树脂交联的发泡方法,由于树脂的张力大,所以具有破泡少、易于提高发泡倍率的特征。但是,该方法存在如下问题,为了将交联发泡体覆盖在管上,必须根据管的外周将片状的交联发泡体切生长条状,并将长条状片的端部彼此热融接而形成管子状,因此需花费时间。
另一方面,在挤压发泡法中,由于在用十字头模具挤压树脂发泡体的同时完成对管的覆盖,所以与交联发泡法相比具有不需花费时间的特征。但是,由于基本上没有使树脂交联,所以其存在的问题是树脂的张力弱,发泡倍率难以象交联发泡法那样容易提高。
用于利用挤压发泡法提高发泡倍率的手段之一是模具出口的形状。例如,众所周知,与从圆环(环状)剖面的出口挤压出管状发泡体相比,从圆形剖面出口挤压出棒状发泡体更容易提高发泡倍率。这是考虑到由于如果是相同的剖面面积,则圆形比圆环表面积小,因此,气体难以向大气中扩散。因此,不是从圆环出口模具挤压树脂而形成管状的发泡体,而是尝试通过将多个棒状发泡体彼此粘接或融接,而得到高发泡倍率的管状发泡体。例如,已知的方法是,通过利用挤压发泡法从圆形出口的多孔模具将树脂挤压成棒状(细绳状),并通过发泡使树脂相互融接,从而在成型为管状发泡体的同时,将其覆盖于管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昭60-85920号公报
然而,多孔模具的孔的配置方法的组合有无数种,为了得到高发泡倍率,需要多少个孔怎样配置才合适,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对此进行测试,必须反复出现试验错误,从而需要大量的工时。特别是在从两层以上的配置于同心圆上的孔挤出棒状发泡体,并使所述棒状发泡体形成没有完全熔融一体化的管状发泡体的情况下,存在棒状发泡体剖面变形为大致扇形时产生的特别的课题。
其中,所谓“大致扇形”是指,由图5所示的大小两个同心圆上的长圆弧部1、短圆弧部2、以及从所述同心圆中心向外周方向放射状延伸的两条直线部3、3形成的形状。
对该课题做如下说明。
图6(a)是作为简单的例子而将两层棒状发泡体13、14覆盖于管11的复合管的剖面说明图。图6(b)是用于制作图6(a)的发泡体的多孔模具34的一例。从图6(b)的多孔模具挤出的棒状树脂组成物在挤出之后立即进行发泡,由于多个棒状发泡体随着气泡生长彼此挤合而形成管状,因此,棒状发泡体剖面变形成为大致扇形,最终如图6(a)所示地配置。
作为观察该棒状发泡体剖面从圆变形成大致扇形时的变形程度的指标,将大致扇形的纵横比定义为下述式(A)。
[数学式1]
(纵横比)=a/b 式(A)
(式中,a表示大致扇形的长圆弧部的长度和短圆弧部的长度之和的1/2长度,b表示大致扇形的直线部的长度)
参照图5说明各参数,a为大致扇形的长圆弧部1的长度和短圆弧部2的长度之和的1/2长度,b为大致扇形的直线部3的长度(大致扇形的厚度)。即,大致扇形的纵横比a/b是指图5所示的大致扇形的直线部3的长度与中间圆弧部的长度之比,纵横比越近于1表明棒状发泡体的变形越小,而随着偏离1,表明棒状发泡体发生大的变形。
若将此表示成普遍形式,则在某种发泡体层由棒状发泡体的数量为n、发泡体层的内径为D、厚度为T的圆环构成的情况下,剖面变形为大致扇形的棒状发泡体的剖面纵横比也可以用下式(B)表示。
[数学式2]
式(B)
(式中,n表示棒状发泡体的数量,D表示发泡体层的内径,T表示发泡体层的厚度)
其次,表示纵横比的具体计算实例。设管的外径为10mm,发泡体由两层构成,设第一层棒状发泡体的数量为8、厚度为6mm,设第二层棒状发泡体的数量为8、厚度为4mm,则第一层的大致扇形与第二层的大致扇形的纵横比分别为1.05、2.55。包括具有由该例得到的发泡体层的复合管的界面如图6(c)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53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处理装置
- 下一篇:电梯轿厢的功率控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