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雷贝拉唑在制药中的新的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56141.4 申请日: 2010-04-27
公开(公告)号: CN102232950A 公开(公告)日: 2011-11-09
发明(设计)人: 商明红;刘彩连;李站;晁阳;李玮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K31/4439 分类号: A61K31/4439;A61P1/0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10038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贝拉 制药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制药领域,涉及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有关的治病的治疗,尤其是雷贝拉唑在生产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的发生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雷贝拉唑或称2-[[[4-(3-甲氧基丙氧基)-3-甲基-2-吡啶]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钠。该化合物属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用的被认为是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物族。其结构与其它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omeprazole)、兰索拉唑(lansoprazole)结构类似并属于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苯并咪唑族。雷贝拉唑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其钠盐的形式。

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苯并咪唑族系列化合物均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性能,并被广泛的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目前尚未见有将雷贝拉唑应用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有关的治病的治疗的相关报道。

短时小量或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都可能引起胃肠道粘膜损伤,表现为点状出血、弥漫性浅表表面溃疡,也可致局部深溃疡、大出血甚至穿孔。

研究表明NSAID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而抑制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从而削弱了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最终导致胃粘膜损伤。

此外,大多数NSAIDs多呈弱酸性,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呈脂溶性非离子状态,能自由的通过细胞膜至细胞内,在细胞内接近中性的环境中,药物离解度增加,形成大量的H+,可直接产生细胞毒作用。

再者NSAIDs也可在胃腔内形成大量的H+,与粘膜层中的HCO3-作用,产生CO2消弱粘膜HCO3-对胃粘膜的保护屏障,是胃粘膜易于被H+、蛋白酶侵袭,而遭受破坏。

研究表明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仅有助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而对胃损伤无作用。

类似的应用于H2受体拮抗剂,由于其不能达到完全的抑酸效果,延迟大的胃溃疡愈合,故治疗时需使用较大的剂量和更长的时间。

应用外源性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对不同NSAIDs引起的为十二直肠粘膜损伤也具有高效的保护作用,但其对于缓解症状,如恶心、消化不良、胃疼等效果差,且有腹泻的副作用,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雷贝拉唑用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新的应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例如,全球有超过1亿人在经常性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若计入非经常性服用者则更多)。并且可以遇见的时间内,没有该类的替代品。30%的服用者有消化道出血、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颅脑外伤,大面积烧伤,严重脏器功能衰竭,休克,感染,以及一些药物等因素,使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抗酸能力下降,或胃酸分泌增加,引起胃粘膜糜烂,溃疡和出血。严重时可侵及十二指肠和食道下段粘膜,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常可危及生命。

临床上对于应激性溃疡的治疗,除局部应用硫糖铝、凝血酶之外,还可应用全身抗酸剂,Brunner GH报告应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400mg/d,连续5天,20例病人中仅有3例得以止血。

针对上述原因,今天仍需要能有效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的发生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雷贝拉唑在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的发生中的新的应用。

其中雷贝拉唑以每天5-80mg的比率给药。

本发明提供的雷贝拉唑钠在制造用于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或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的发生的药物中的应用中,其中雷贝拉唑以单位剂型提供,所述单位剂型含有5-40mg的活性物质并结合有一种或多种可药用的赋形剂和基质。

所述的雷贝拉唑,可以是以钠盐的形式提供。

本发明进行的研究和试验工作的表明,雷贝拉唑能有效的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应激状态下溃疡大出血的发生。而奥美拉唑和其它具有类似结构的质子泵抑制剂对这些适应症并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61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