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面粘着胶带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56535.X | 申请日: | 201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7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岩崎刚;高野博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DI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J7/02 | 分类号: | C09J7/02;C09J13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面 粘着 胶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发泡体基材为中芯的两面粘着胶带。
背景技术
在电子笔记本、手机、PHS、照相机、音乐播放器、电视等便携式电子器件中,以信息显示部的保护面板与壳体的贴合为代表,在各种部件、模块的固定方面使用两面粘着胶带。为了确保在市场中的竞争优越性,而追求着多种多样的功能,其中之一,追求着赋予防水性功能。
作为用于电子器件的部件的固定用的粘着胶带,公开了:例如,在-40~-15℃的温度范围具有损耗正切(tanδ)的极大值的、对于特定的被粘体的面粘接强度为19N/cm2以上的粘着剂层设置于支撑体的两面的两面粘着薄片(参考专利文献1)。该两面粘着薄片,通过具有特定的粘着剂层,因而具有良好的粘接力,具有难以发生由物体的落下时的冲击所导致的部件的脱落这样的优异的耐冲击性。但是,如保护面板和壳体的粘接、壳体和壳体的粘接那样,在刚体彼此的接合中,就该两面粘着薄片而言,由于在与被粘体的接合面上难以获得完全的密合,有时有微小的空隙时就会发生浸水。
作为密合性优异的两面粘接胶带,公开了如下两面粘接胶带,其以发泡体为基材、具有:显示损耗正切(tanδ)的极大值的温度为-25℃以下的、在0℃的保持试验中的保持时间为24小时以上的丙烯酸系粘着剂层(参考专利文献2)。就该两面粘接胶带而言,对被粘体的密合为优异,即使在部件彼此的粘接时,也可将部件间适宜地接合。但是,仅单独地将发泡体用作基材的话,便难以在部件和粘接剂层的界面抑制至微小的空隙,即使该界面的一部分上具有可被水浸入的空隙、浮起(浮き),由于会从那里扩大水的侵入路,因而难以实现防水性。特别地,在便携式电子器件用途中,根据近年的大屏幕化所伴随的狭框架化、进一步的薄型化的要求,在追求着狭窄的胶带宽度、薄的胶带厚度的情况下,难以赋予充分的防水性。
另外,就便携式电子器件等而言,为了提高制造时的成品率,有时会将未成功地接合于未完成品的两面粘着胶带、部件等进行剥离(再加工),有时会为了将完成品进行修理或再生、再利用而将壳体、部件进行分离·分解·解体,但就以往的发泡体基材的两面粘着胶带而言,由于发泡体基材容易发生层间损坏,容易残留于部件表面,且去除困难,因此降低了从壳体、部件去除两面粘着胶带之后重新贴合新的两面粘着胶带的作业的效率,壳体、部件、制品的成品率,以及再循环率。
但是,就以往的发泡体基材而言,虽然追求着在厚度方向压缩时的软度(压缩强度),但没有对于在厚度方向拉伸的情况下的强度(层间强度)的概念。另外,单独地降低粘着剂的粘接力的情况下,由于与被粘体的密合性也降低,因而难以赋予充分的防水性。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875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5-2813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两面粘着胶带,其与被粘体的粘接性、跟随性良好,并且再加工(rework)适应性和再剥离性优异。
另外,除了上述课题以外,还提供一种两面粘着胶带,其具有优异的防水功能,是适用于电子器件用途的防水用的两面粘着胶带。
进一步,除了上述课题以外,还提供一种两面粘着胶带,其具有优异的耐冲击性,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器件用途的防水用的两面粘着胶带。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通过使用具有特定的柔软性和层间强度的发泡体基材来作为基材以及配合了特定的组成的粘着剂,即使在刚体彼此的贴合时,也可实现两面粘着胶带与被粘体之间的优异的密合性和再加工适应性、再剥离性,进而可有效地防止水的浸渍,从而解决了上述课题。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两面粘着胶带,其为在发泡体基材的两面上具有粘着剂层的两面粘着胶带,其特征在于,前述发泡体基材的层间强度为12N/cm以上,25%压缩强度为30~170kPa,前述粘着剂层由丙烯酸系粘着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酸系粘着剂组合物含有:将碳原子数为4~12的(甲基)丙烯酸酯和具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作为单体成分而含有的丙烯酸系共聚物、以及聚合松香酯(rosin ester)系粘着赋予树脂。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DIC株式会社,未经DI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65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