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抗氧化剂-马铃薯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6972.1 | 申请日: | 201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4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洁;程宇;熊幼翎;秦昉;范柳萍;何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C07K1/1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时旭丹;刘品超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抗氧化剂 马铃薯 蛋白 氧化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抗氧化剂——马铃薯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属于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马铃薯蛋白抗氧化肽可作为功能性添加剂用于食品和化妆品。
背景技术
马铃薯是继大米、小麦和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马铃薯由于淀粉含量高,是淀粉工业的原料之一。在生产淀粉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富含蛋白质和一些多糖,COD(化学耗氧)值较高,直接排放则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了减少淀粉生产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损害,实现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淀粉工业则从这些废水中回收有价值的一些物质,如马铃薯蛋白。工业上对马铃薯蛋白的回收一般采用酸沉淀结合高温热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极大损害了马铃薯蛋白的品质,特别是其溶解性。因此,工业生产获得的马铃薯蛋白品质较低,通常被用于做为动物饲料,产品附加值不高。而马铃薯蛋白是一种氨基酸比例很平衡的蛋白来源,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潜在的功能品质。为了提高马铃薯蛋白的工业附加值和进一步拓宽马铃薯蛋白的应用领域以及提升工业马铃薯蛋白的应用价值,通过酶解的手段将马铃薯蛋白水解成溶解度高且具备一定功能的多肽产品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对马铃薯加工业来讲,可以使其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由淀粉加工延伸至马铃薯蛋白的加工,进而延伸到马铃薯蛋白产品的应用开发;可以改善马铃薯副产物的品质,拓宽马铃薯蛋白的应用范围,提高马铃薯副产物的附加值,使这部分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可以减少马铃薯淀粉工业高营养废水的排放,减少废水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马铃薯淀粉企业实现清洁生产,这些对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和社会责任感,拓宽企业的产品线都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也符合目前植物来源蛋白深加工的发展方向。
目前,关于马铃薯蛋白抗氧化肽的报道较少,国外关于马铃薯蛋白抗氧化的报道主要是利用水解后的粗混合物测定清除自由基能力、还原力以及螯合自由基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肉糜体系和模拟法兰克福香肠体系,合成马铃薯蛋白的抗氧化肽用于动物实验。国内还未见马铃薯蛋白抗氧化肽作为抗氧化剂的报道。本发明产品分子量分布范围在100~1034Da,能够清除自由基,延缓食品乳状液中脂肪的氧化,提高产品的货架期,是一种安全的可作为抗氧化剂的马铃薯抗氧化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抗氧化剂——马铃薯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所得产品可以高效抑制水包油乳状液中脂肪氧化,提高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抗氧化剂——马铃薯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以工业马铃薯蛋白为原料,用水配制悬浊液,调pH后加入碱性蛋白酶Alcalase进行酶解,灭酶冷却,离心微滤,滤液经真空浓缩后用凝胶色谱柱分离,洗脱的组分经冷冻干燥得到三种马铃薯蛋白抗氧化肽,肽结构分别为:YFE(Tyr-Phe-Glu)、NYKQM(Asn-Tyr-Lys-Gln-Me)及TY(Thr-Tyr),分子量分布范围100~1034Da;
(1)工业马铃薯蛋白原料:其蛋白含量大于或等于80%;
(2)配制悬浊液:马铃薯蛋白粉加水搅拌,制成40g/L蛋白悬浊液;
(3)酶解:酶解条件为:pH值为7.9~8.1,温度48~52℃,调pH后加入碱性蛋白酶Alcalase进行酶解,酶活为400000u/mL,酶/底物(蛋白粉干基计)以mL/g计为0.95/100~1.05/100,600-800r/min搅拌酶解1h,酶解结束后调pH到7.0~7.1;
(4)灭酶冷却:将所得酶解液升温加热至80℃,保温15min灭酶,快速冷却;
(5)离心微滤:酶解液经5000r/min离心25min,上清液过0.45μm微滤膜;
(6)真空浓缩:透过液在真空度0.1MPa,温度45~50℃下真空浓缩至固形物含量5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69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