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公共场所的香烟烟雾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0007.1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7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上官文峰;施建伟;孔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宁波艾普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46/30;B03C3/017;B03C3/011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公共场所 香烟 烟雾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烟雾净化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公共场所的香烟烟雾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被动吸烟对婴幼儿、青少年及妇女的危害尤为严重。对儿童来说,被动吸烟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和疾病,并且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对于孕妇来说,被动吸烟会导致死胎、流产和低出生体重儿;被动吸烟亦会增加成人呼吸道疾病、肺癌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
因此,如何利用空气净化技术控制公共场所及家庭中“二手烟”对人们的危害,成为公共卫生和保障人们健康的重大课题。
净化室内空气的常用方法是利用空气净化器。目前的空气净化器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化学法、离子法、紫外线法和光催化法等。
物理吸附法是指利用多孔的高比表面积的吸附剂(例如活性炭、沸石、硅胶、氧化铝等)和分子间的范德华作用力使化学污染物分子吸附在吸附剂表面,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物理吸附法只是将污染物进行暂时性的转移而并没有彻底的去除,当温度、风速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吸附的污染物就有可能游离出来,再次进入呼吸空间。
化学法包括中和法、氧化法和催化法等。中和法是指将吸附剂浸泡活性化学物质,经处理后制成复合材料来去除有害气体,如碱性物质去除CO2,酸性物质去除NH3等。这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去除物质单一,消耗试剂多且寿命短。氧化法是指利用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去除有害气体如SO2、H2S、硫醇和氢氧化物等。这种方法消耗试剂多,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催化法是指利用金属催化剂钯等制成复合材料来氧化或分解有害气体,如将CO氧化成CO2,将臭氧分解为氧气等。这种方法可以在常温和低温下进行,但适用于浓度较高的情况,且要求空气中没有能够与催化剂本身发生反应的物质,价格也较昂贵。
光催化净化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前沿净化技术,跟传统净化技术相比,它是一种广泛、彻底、安全和持久的空气净化技术。然而,光催化技术不仅依赖于光源,而且至今的光催化技术净化污染物效率有限,特别是难以满足成分复杂的香烟烟雾的净化。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810219471.6,名称为:便携式香烟烟雾净化装置,该申请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香烟烟雾净化装置,包括燃烟室、蜗轮使、消烟室,该装置携带方便。但是,该发明没有采用有效的净化方法,无法保证香烟烟雾和气味的持续有效去除,特别是不能满足公共场所香烟烟雾净化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公共场所的香烟烟雾净化装置,克服现有空气净化器的单一性功能问题,利用高能离子场和纳米催化技术组成净化装置,对香烟烟雾中的烟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多种其他金属化合物具有高效、连续、持久的净化功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箱体、进风口、排风口、预过滤组件、高能电场组件、风机、纳米催化组件、风道和底板,其中:进风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箱体上方和下方,进风口与预过滤组件的入口相连,预过滤组件的出口依次串联风道、高能电场组件和风机的进风口,纳米催化组件设置于风机的排风口并与风机相连。
所述的预过滤组件包括:过滤丝网、粗过滤材料芯层和金属框架,其中:过滤丝网固定设置于粗过滤材料芯层外部并共同组成过滤网,金属框架固定设置于过滤网的外部且为抽屉式结构。
所述的高能电场组件为抽屉式结构,该高能电场组件内置电场高压泵和高能离子场,高能离子场中生成活性离子并将尘粒沉积于高能离子场的阳极板上,便于清理尘埃和维护。
所述的纳米催化组件为抽屉式结构,包括:纳米催化净化板、催化丝网和金属外盒,其中:催化丝网固定设置于若干块纳米催化净化板的外部,纳米催化净化板固定设置于金属外盒内。
所述的纳米催化净化板由蜂窝状活性炭板和负载于其上的纳米催化剂组成,该纳米催化剂为纳米二氧化钛与Fe2O3、MnO2、Co3O4、NiO、Cr2O3、V2O5、CuO或MoO3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混合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宁波艾普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宁波艾普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00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电袋复合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