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质边坡的防护绿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0231.0 | 申请日: | 201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1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姚海林;骆行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5/74;A01G1/00;A01G2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0071***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质边坡 防护 绿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铁路、水电以及市政的边坡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岩质边坡的防护绿化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岩质边坡的浅层防护加固与绿化相结合的方法。
技术背景
在目前的公路、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经常要开挖大量的边坡。边坡如果不进行防护绿化,经常会导致大量的次生裸地以及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浅层滑坡等。现有的工程边坡大量采用石头、混凝土、砌块等将边坡坡面进行覆盖,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加固边坡浅层,却容易造成生态破坏以及视觉的污染。
能否有效地提供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客观环境是边坡绿化成败的关键。岩质边坡现有的绿化方法有喷混植生技术、有机基材喷植、水泥生态种植基、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等。这些方法虽然名称不一样,其实都是采用喷射混凝土固土技术。由于岩石边坡的坡角比较大,被喷射的植物在这种岩质边坡上很难固定下来;部分植物虽然能够被固定,但由于岩质边坡土壤贫瘠、保水性差而很难存活下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岩质边坡的防护绿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针对岩质边坡的自然特征,采用锚杆和地梁的方法对岩质边坡进行浅层防护加固,同时在地梁上插放挡土板,挡土板上铺填养殖土,这样就能有效提供绿化植物所需的养殖土,最后在养殖土上播种藤条类植物对边坡进行绿化。藤条类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覆盖度好、易于成活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景观效果。为了调节养殖土的湿度,在坡顶预设喷水管道和喷水设备。
具体地说,本发明包括下列步骤:
①平整坡面;
②打设锚杆;
③安装喷水管道和设备;
④开挖地梁坑槽,铺设地梁钢筋笼;
⑤锚杆预留钢筋和地梁钢筋笼绑扎,进行地梁整体浇注;
⑥预制和插放挡土板;
⑦铺填养殖土;
⑧种植、养护藤条类植物。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
①有效地进行固土,提供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客观环境;
②预埋喷水设备,保证土壤湿度,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③实现对岩质边坡进行浅层加固与绿化综合处理的目的,适用于公路、铁路、水电以及市政工程的岩质边坡的防护绿化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岩质边坡利用本方法的效果图。
图中:
1-挡土板, 2-锚杆, 3-养殖土, 4-地梁,
5-藤条类植物,6-喷水设备,7-坡顶, 8-坡脚(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一、本方法
1、步骤①中
所述的平整坡面是对岩质边坡的坡面进行平整,清除表面的浮石、孤石和浮根。
2、步骤②中
所述的打设锚杆是先进行测量定位,再打设锚杆;
要求锚杆2长度为4~6m,锚杆的螺纹钢筋预留一定长度以便和地梁绑扎相接。
3、步骤③中
所述的安装喷水管道和喷水设备是在边坡的边侧凿槽,要求深度为10cm,预埋喷水管道,喷水管道采用镀锌钢管;
喷水设备6安装在坡顶7;
喷水管道和喷水设备6相连接。
4、步骤④中
所述的开挖地梁坑槽,铺设地梁钢筋笼是在岩质边坡的竖向按预设间距开挖地梁坑槽,要求坑槽宽度为50cm,深度为25cm,采用厚2~5厘米的水泥砂浆进行基底调平,安放地梁钢筋笼。
5、步骤⑤中
所述的锚杆预留钢筋和地梁钢筋笼绑扎,进行地梁整体浇注是锚杆的螺纹钢预留段做成反向弯头,与地梁的钢筋绑扎,预留挡土板1插槽,进行地梁4混凝土浇注。
6、步骤⑥中
所述的预制和插放挡土板1是进行挡土板1的预制,挡土板1的长度根据地梁的横向间距确定;
挡土板1混凝土达到龄期后插入地梁4预留插槽中。
7、步骤⑦中
所述的铺填养殖土是分层铺填养殖土,养殖土下层为碎石土,上层为厚层绿化基材混合物;
厚层绿化基材混合物由绿化基材、植物纤维、种植土按一定的比例掺和而成;
其体积百分比是:
绿化基材为45%,植物纤维为30%,种植土为25%;
所述的绿化基材是指:由有机质、肥料、保水剂、稳定剂、团粒剂、酸度调节剂和消毒剂等按一定配比混合而成,可以采用现场试验调试定比。
所述的植物纤维是指:秸秆或长稻草粉碎成10~20mm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02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