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的喷印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0465.5 | 申请日: | 201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7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利;孙伟钧;李宇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41J2/14 | 分类号: | B41J2/14;B41J2/16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纳米 气泡 发生器 喷印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 一种基于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的喷印头的制备方法,所述喷印头包括衬底(1)、盖板(2)、毛细通道(6)、主通道(7)和至少一个喷印单元;喷印单元由微腔室(3),第一、第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4、5)和喷嘴(8)组成;
微腔室(3)和主通道(7)均位于衬底(1)的上部,微腔室(3)与主通道(7)之间通过毛细通道(6)连接,盖板(2)的底部上设置有第一、第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4、5);
盖板(2)和衬底(1)封装为一体,且第一、第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4、5)位于微腔室的顶部,喷嘴(8)的上部位于微腔室的底部,喷嘴(8)的下部穿透衬底(1),且喷嘴(8)的中心与第一、第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4、5)的间隙相对;
当喷印单元的数量多于一个时,各喷印单元成阵列布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第1步,在盖板上制备第一、第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在衬底上制备微流体结构,微流体结构由所述微腔室、毛细通道、主通道和喷嘴构成;
第2步:按照下述过程将盖板和衬底键合:
(2.1)在制备有第一、第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的盖板表面涂紫外胶;
(2.2)将盖板固定在干净透明的玻璃板上,作为光刻机对准的掩膜版;
(2.3)将盖板和带微流体结构的衬底间的图形对准;
(2.4)对准后紫外灯曝光3~5分钟;
(2.5)从玻璃板上取下已键合的盖板和衬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1步中,在盖板上制备第一、第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的过程为:
(A1)采用电子束蒸发或溅射,在清洗后的盖板上依次形成厚度为10~30nm的钛膜和厚度为300~400nm金膜;再利用现有剥离工艺形成二个金电极,二个金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10μm;
(A2)在上述金电极上加载交流电压,再将碳纳米管悬浮液滴到电极间,碳纳米管悬浮液由直径为10~30nm碳纳米管与无水乙醇溶剂按0.005~0.05mg/ml比例混合而成;当碳纳米管将电极连通并定位在电极间时,撤除所加交流电压;
(A3)在碳纳米管与金电极的接触部位形成厚度为100~300nm的二氧化硅层,形成第一、第二碳纳米管微气泡发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046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