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粘结比色皿平面研磨加工方法及研磨固定用基板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1306.7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4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潮;欧仕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市晶科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7/24 | 分类号: | B24B7/24;B24B41/00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08 | 代理人: | 蔡凤苞;史建群 |
地址: | 21425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结 比色 平面 研磨 加工 方法 固定 用基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对现有比色皿制造平面研磨加工方法及粘结固定基板的改进,尤其是对申请人再先申请专利200610038959.X无粘结剂自然吸合熔融粘结比色皿,粘结平面研磨加工方法及研磨固定用基板的改进和补充。
背景技术
比色皿是由光学玻璃经粘结组成的矩形中空体,在比色皿制备工艺中,需对直条玻片弯制成U形或直角形弯板(统称弯板)两开口面进行平面研磨,然后将平板光学玻璃粘结组成中空体,以确保平行度和光程长度的精度。现有技术弯板开口粘结面平面研磨,通常采用松香、白蜡作为粘接材料,把需要研磨加工弯板一面固定在一块平面基板上,然后连同基板放在研磨盘上进行研磨,研磨完成后把弯板从工作基板上拆卸分离,此法为粘结比色皿研磨惯常制备方法。
实际生产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粘结面研磨已经达到要求,但粘结比色皿后还会发现有质量问题,特别是采用申请人再先申请专利200610038959.X,玻璃片相互粘结为无外加粘结剂自然吸合熔融粘结方式,复检有不合格产品,经反复分析发现原因:是因弯板为U型或长方型弯条结构,弯板侧面壁厚较薄,中空开口较大,例如两者之比:1∶6,造成弯板在固定、加工、拆卸分离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应力,在从粘结基板上分开时产生应力释放。此应力有时足以使弯板已研磨加工平面产生极微小翘曲变形。比色皿粘结平片玻璃若采用胶水粘结和玻璃粉粘结,粘结面由于有粘结剂的存在,此微小翘曲变形,对粘结性能及效果基本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若采用申请人再先申请专利200610038959.X,玻璃片相互粘结为无外加粘结剂自然吸合的熔融粘结方式,由于粘结面间无粘结剂,而是平面自然吸合,因而对粘结面平面度要求极高,例如平面度要求达到0.00008~0.00025mm。此微小翘曲变形,如果超过此平面度要求,则会在粘结面上出现微缝间隙,不仅有时难以完全自然吸合,并且达不到粘结平面完全粘结效果,影响粘结强度和使用寿命;而且在粘结面会有微小缝隙存在,导致测试液残留造成被测物交叉污染,影响测试精度,特别是缝隙过大还会出现比色皿渗漏现象.影响制造合格成品率。上述不足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研磨至所需平面度后脱离基板不会产生微小翘曲变形的粘结比色皿平面研磨加工方法。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色皿粘结平面研磨加工用研磨固定用基板。
本发明第一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在研磨过程中,将需研磨弯板由粘结固定在纯平面基板上加工,变为粘结固定于具有网纹的平面基板上,由原来全面接触固定变成多点接触固定,以减小应力产生及释放,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本发明目的。具体说,本发明粘结比色皿平面研磨加工方法,包括弯板粘结固定于平面基板,放在研磨盘上研磨固定对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说研磨弯板粘结固定于网纹平面基板。
本发明粘结比色皿平面研磨加工用研磨固定用基板,包括平面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说平面基板粘结平面呈网纹状。
本发明所说网纹状,可以是纵横平行槽构成的例如井字型网纹,也可以是斜交槽构成的交错网纹,试验表明对网纹形式没有限定。考虑到被粘结固定比色皿弯板厚度较薄,例如通常只有1.8mm,为使得既有足够的粘结连点接面,使之在研磨过程中不会产生弯板与粘结基板分离,又避免大面积粘结产生、释放应力,试验表明平面基板表面网纹,一种较好网纹每个接触点以不大于10mm2,接触点与接触点间隔大于2mm为优,例如接触点平面≤5*5mm,槽宽2mm。这样既达到粘结为非全平面或大面积粘结,同时又能保持有足够的粘结点面,保证足够的粘结强度,在研磨过程中不易脱落,并且网纹板加工制作难度也较小。但是,本发明所述尺寸不应理解为数学概念的精确值,适当偏差并不会给实际应用带来本质的不良区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市晶科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宜兴市晶科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13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