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过滤嘴束条机的运行的方法和过滤嘴束条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5213.1 | 申请日: | 2010-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6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D·萨彻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豪尼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D3/02 | 分类号: | A24D3/02;A24C5/1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肖日松;刘华联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过滤嘴 束条机 运行 方法 | ||
1.一种用于烟草加工业的过滤嘴束条机(1,2)的运行的方法,其中,呈过滤嘴原料带(4,4’)形式的过滤嘴原料被从呈至少一个货包(6,6’)的形式的储存器中取出、展开、拉伸、输送通过涂覆装置(12)并供应给所述过滤嘴束条机(1,2)的成型设备(23),且由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形成过滤嘴束条(24),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传感器(39,39’;60,70,80,90)在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的拉伸之后且在所述涂覆装置(12)之前识别缺陷部位(45,51-51VII;55)并产生至少一个信号(39a,39b),所述信号用于,使得至少所述过滤嘴束条(24)的具有所述缺陷部位(45,51-51VII;55)的区域被排除在进一步的加工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陷部位(45,51-51VII;55)作为过滤嘴原料带(4,4’)的收敛部而被识别,其由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中的连接部位(45,51-51VII)或由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的绕其纵轴线(56)的180°旋转(55)所引起,其中,在所述连接部位(45,51-51VII)处第一货包(6)的过滤嘴原料带(4,4’)的末端与第二货包(6’)的过滤嘴原料带(4,4’)的开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陷部位(45,51-51VII;55)借助声学信号而被识别,所述信号在所述缺陷部位(45,51-51VII;55)沿着带有金属表面的滚筒(80)被输送时产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陷部位(45,51-51VII;55)借助于加速度传感器(90)而被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陷部位(45,51-51VII;55)借助于光学的透射光和/或反射光方法而被确定,其中,沿着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的宽度的至少一部分的透射的和/或反射的光的量被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棱边被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额外地,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的中部的区域被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按有规律的间距被扫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按照在2和10mm之间的间距而被扫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按照在4和6mm之间的间距而被扫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39a,39b)用于降低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的输送速度。
12.一种烟草加工业的过滤嘴束条机(1,2),带有过滤嘴原料输出站,从所述过滤嘴原料输出站中可输出至少一个过滤嘴原料储存器(6,6’)的过滤嘴原料带(4,4’);并带有展开设备(7,8)、拉伸设备(3,9)、涂覆装置(12)和束条成型设备(23),借助于所述束条成型设备(23)可由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制造出过滤嘴束条(24),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传感器(39,39’;60,70,80,90),其设计成用于识别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的缺陷部位(45,51-51VII;55),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39,39’;60,70,80,90)布置在所述拉伸设备(3,9)的部位处或布置在所述拉伸设备(3,9)的下游和所述涂覆装置(12)的上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过滤嘴束条机(1,2),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用于关于所述过滤嘴原料带(4,4’)的缺陷部位(45,51-51VII;55)的存在性而评估所述传感器(39,39’;60,70,80,90)的信号的评估装置(25;42,4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豪尼机械制造股份公司,未经豪尼机械制造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521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