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量采暖热用户间瞬时流量比例关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7381.4 | 申请日: | 201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3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俞光;白雪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众力德邦智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68 | 分类号: | G01F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10007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 采暖 用户 瞬时 流量 比例关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热量计量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测量采暖热用户间瞬时流量比例关系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采暖问题在生活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在,随着供热市场化地推进,供热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其中涉及到技术方案是否适合应用实施,系统是否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以及管理部门的能源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等等诸多方面。
我国供暖系统存在着系统庞大,一个供热区域内所带的用户数量非常多,且运行水质也较差。由于供热系统水质不好,导致供热系统中流量计无法适应水质的要求的问题,机械式流量计容易发生堵塞、损坏等现象,而超声波流量计的价格又相对较高,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因此热用户的流量测量一直是供热计量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同时也为能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测量采暖热用户瞬时流量比例关系的方法,从而为热量测量和能源管理等提供了有效且低成 本的解决办法。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测量采暖热用户间瞬时流量比例关系的方法,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测量各待测热用户供水温度t供和回水温度t回,以及测量各待测热用户所在建筑物的室外温度tw;并根据所述各待测热用户供水温度t供和回水温度t回计算出平均水温t平均;
步骤B:确定各待测热用户的供暖建筑面积F,以及各待测热用户供热面积热指标q;
步骤C:通过如下公式获得待测热用户的瞬时流量比例系数:
式中:
tw ----热用户所在建筑物的室外温度;
t供 ----热用户供水温度;
t回 ----热用户回水温度;
t平均----热用户供水温度与热用户回水温度的平均水温;
q ----热用户供热面积热指标;
F ----热用户的供暖建筑面积;
β ----热用户的瞬时流量比例系数。
本发明的测量采暖热用户间瞬时流量比例关系的方法,在所述步骤A 中,待测热用户供水温度t供和回水温度t回通过安装在每户的温度采集装置获得。
本发明的测量采暖热用户间瞬时流量比例关系的方法,在所述步骤A中,建筑物室外温度tw通过在待测热用户所在建筑物外安装温度采集装置获得。
本发明的方法基于热用户室内供暖系统中供水温度、回水温度以及热用户所在建筑物室外温度来计算热用户之间流量比例。它将易于在实际环境中测量的供水温度、回水温度以及室外温度引入流量比例计算中,使得测量更加简便易行,计算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测量采暖热用户间瞬时流量比例关系的方法为分户供热的热计量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流量比例获取方法。
基于用户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数据以及流量比例数据来计算热用户热量分摊热能值时,需要用到热用户之间的流量比例系数。本发明所是提供一种流量比例获得的计算方法,大大降低了原来流量比例需要工程直接测量的实施难度,通过易于获得的用户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和室外温度数据来计算出用户之间的流量比例数据,从而使得热能计算更加易于实施,这对于我国分户热计量改造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
2、采用本发明计算采暖热用户间瞬时流量比例关系的方法可以获得各个热用户的瞬时流量数据。
本方法可获得的是热用户采暖过程中热用户之间的流量比例关系。通过热用户间的流量比例,再集合楼宇总表测出的楼宇流量值,便可以获得各个热用户的瞬时流量数据,为供热平衡管理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流量数 据获取办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根据热力学理论,在热量动态平衡的条件下,热介质的散热量等于热介质传到室内空气的热量等于室内空气传到室外空气的热量。即:在供热负荷计算和设备选型过程中,存在以下等式:
建筑基本耗热量Q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众力德邦智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众力德邦智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73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