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贴透明标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8484.2 | 申请日: | 201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3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桂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桂清 |
主分类号: | B44C5/04 | 分类号: | B44C5/04;B44C1/17;B32B27/10;B32B27/32;B41M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转贴标,属于装饰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于曲棍球杆上的正贴透明标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贴标是近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方式,其利用背胶进行贴制,使各种图案和颜色快速附着在被贴物上,形成装饰和装潢效果。由于图案和颜色变化多样,形状各异,制作方便,这种装饰方式一经推出倍受大家喜欢。在一些高档产品中,如各种运动器材、健身器材以及各种高档装饰物品上,随着轻体材料的使用以及材质对装饰方式的限制,使得对这种装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贴标方式使用的裁料为水转纸,在反贴操作时对位置看不清楚,容易产生图案、字体偏离歪斜,造成成品返工率增加,成品质量不易保证。在反贴操作时,必须使用大量B、C溶剂水分离丝印图案与水转纸,污染环境,待干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占用周转空间较大,在冬季或寒冷季节,经常接触或浸泡在B、C溶剂水中会侵蚀皮肤,造成身体伤害。而贴水转纸时,贴三面后再贴一面的二段式操作,增加了生产作业时间,因接缝多还会造成外观整体性差,适用范围受限,纸张回收处理不易,也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同时,生产过程中水转纸因温湿度变化,还会造成丝印套色不准,生产不良率提高,且不易校对颜色等。
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提高贴标的适用范围和装饰效果,就成为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贴装方便、使用简单、对位准确、节能环保的正贴透明标以及配合此透明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正贴透明标的制作方法,包括:
a.依据加工要求,选取不同规格的PP透明膜;
b.将PP透明膜平铺粘贴在工作台面上,PP透明膜的离形面朝上;
c.丝印颜色,进行干燥;
d.丝印正转黏胶,干燥后,放入待干室内静置;
e.静置完毕,在印刷面附隔离纸后卷起,制作完成。
所述步骤C中还包括:再丝印隔离金油,再干燥后,丝印白色打底。
所述PP透明膜的厚度为0.38-0.46mm,耐温40-60℃,耐压力为25kg。
所述工作台面的材质为玻璃。
所述玻璃工作台面洒有水,PP透明膜通过水层平铺粘贴在玻璃台面上。
所述正转黏胶为高分子聚合胶,高分子聚合胶的黏度为80%。
所述高分子聚合胶的印刷厚度为0.2-0.3mm。
所述静置时间为夏天3小时、冬天5小时。
一种正贴透明标,由内到外依次包括正转黏胶层、图样层和PP透明膜层,正转黏胶层可与被粘贴物表面直接粘贴。
一种正贴透明标,还包括隔离纸层、白色打底层、隔离金油层,隔离纸层覆盖在正转黏胶层表面,白色打底层位于正转黏胶层下方,隔离金油层位于白色打底层与图样层之间。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正贴透明标及其制作方法,采用透明PP透明膜作为载体,使正转黏胶层、白色打底层、隔离金油层、图样层依次附着在上面,在粘接过程中,透过PP透明膜可以观察到粘接位置,大大提高了粘接的准确性和方便性,保证了粘接质量。印制过程中,透明标印刷图案颜色落差比无膜标小,可印刷图案长度比无膜标长,保证了印制效率,缩短了后期贴标时间。贴标过程采用三面贴+一面贴的操作模式,贴标效率比无膜标显著增加。贴标过程中,使用水擦拭被粘贴处,避免了已往使用溶剂对操作者的伤害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贴标完成后,可马上将PP透明膜撕除,印刷图案与空气接触,加快了干燥速度,缩短了静置时间,撕掉的PP透明膜可再次回收利用,更具环保和节能价值。整个结构分布合理、排列有序,粘贴方便、使用灵活,正贴透明标单价比现有无膜标生产成本降低约3-8%,装饰效果却显著增加,特别适合在高档轻体材料上直接粘贴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正贴透明标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宗旨是利用透明贴标实现粘贴过程的准确对位,采用黏胶的方式使图案或图标快速、简单的实现牢固粘贴,避免污染、简化过程。本发明就是根据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生产、制作的。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正贴透明标的制作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一依据加工要求,选取不同规格的PP透明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桂清,未经刘桂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84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真空管道对接技术及永磁浮高速列车系统
- 下一篇:光照人体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