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牵引腰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9325.4 | 申请日: | 201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8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库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万库 |
主分类号: | A61F5/042 | 分类号: | A61F5/042 |
代理公司: | 本溪新科专利事务所 21117 | 代理人: | 何军 |
地址: | 117000 辽宁省本***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牵引 腰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牵引腰椎装置。
背景技术
腰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由髓核、软骨板和纤维环这三部分组成。腰间盘对腰椎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且位于脊髓附近。由于外伤和退变等原因导致腰椎内外力学平衡失调,造成纤维环后凸或断裂,使髓核脱出,即腰间盘突出,而腰间盘突出如压迫脊神经或马尾神经会引起腰腿痛,甚至引起瘫痪。牵引设备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病的手段之一,牵引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身体地椎间盘的压迫,使腰部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还能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但传统的牵引设备是让病人躺在床上进行牵引治疗,而腰部肌肉需要保持长时间的放松状态才能缓解疼痛,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上述牵引设备影响人的正常生活,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
便携式牵引器现已被普遍采用。但就便携式种牵引器而言,因为患者需要长期不间断地携带,同时弧形限位带又是直接与皮肤接触或者通过内衣与皮肤接触的部件,而人在行走或做其它运动时,人体各器官,包括皮肤不能总是处于静止状态,特别是皮肤动作后会使弧形限位带产生移位,所以,对于便携式牵引器有三个方面要求,一方面是要求佩带的牵引器从外观上看不能使服装变形或过大的变形,即从外观上看不能太难看;二是弧形限位带即不易变形,同时其与皮肤接触的内侧应该柔软,以方便调整位置;三是扣带不能松动。
中国专利2732218Y公告了一种名称为“携带式腰椎牵引器”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该牵引器包括牵引架、牵引固定带和加力丝杆等,其中,牵引架主要由上、下两根硬质U形槽架和铰接的X形的活动板条组成,加力丝杆可操纵X形活动板条做上下移动,以调整牵引固定带之间的间距。腰椎病人带上该牵引器后可缓解腰部压力,长期携带能使髓核逐渐复位,进而达到治疗腰椎疾病的目的。该牵引器虽然方便携带,但弧形胸带(弧形限位带)采用金属或塑料等刚性材料制成,而刚性材料扣在腰部后,一方面携带者感觉不舒适,另一方面,当弧形胸带移位后,不易调回原来所处的位置;另一个问题是,牵引架和加力丝杆体积过大,且通过手摇柄来调整间距,这些部件均延伸出身体很大一段距离,外观上非常难看,且手动手摇柄也非常不便。
中国专利200939192Y公告的名称为“一种腰椎牵引器”给出另一种方案。该牵引器由上下固定带和撑开器构成,其中,撑开器是由棘齿杆、棘轮、连接部件和旋转手柄组成。该种棘轮棘杆结构的的撑开器虽然操作比较方便,但其结构复杂,制作成本较高;同时,因上下固定带是由布料和复合在该布料上的钢片构成,使该种上下固定带不能对腰部施加较大的作用力,腰部肌肉不易得到充分的放松,达不到治疗腰椎疾病的目的;另外,该牵引器的旋转手柄安装在棘齿杆的中部,而旋转手柄通常是携带牵引器者自身操纵的,所以,操作者在旋转手柄时非常不方便,且旋转手柄向外延伸,外观上不好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刚性材料和柔性材料复合及轴向调整弧形限位带间距的方式解决佩带不舒适、不方便调整和不美观等问题的便携式腰椎牵引装置。
本发明所提出的便携式牵引腰椎装置,包括弧形限位带:弧形限位带设置有上下两个,每一条弧形限位带由刚性板件和复合在该刚性板件表面的柔性层构成;和挠性扣带:该挠性扣带包括活动地安装在每一条弧形限位带端部的挠性带和安装在该挠性带上的扣合部件;及调整组件:包括间隔一定距离地安装在两个弧形限位带之间的两个第一管件和一端能嵌套在每一个第一管件内的且带有内螺纹的第二管件,以及一端从每一个第一管件插入并延伸到第二管件内的调整杆件,该调整杆件上设置有与第二管件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弧形限位带采用刚性板件和织物层复合的结构可以让弧形限位带的位置固定,同时,在弧形限位带的位置出现偏移时,很方便地将其调整过来,另外,柔性层可以给佩带者带来舒适感。
所述弧形限位带的一端设置有允许挠性带穿过的矩形框,所述挠性带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搭扣或锁扣或卡扣。
所述弧形限位带的后中部区域还安装有用于顶推腰椎部位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安装在两个弧形限位带之间的且中部区域带有内螺纹通孔的竖向杆件和能伸入到该通孔内且带有外螺纹的螺杆件,以及分别设置在螺杆件两端的内顶板和旋拧手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万库,未经陈万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93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