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猴头菇的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0505.4 | 申请日: | 201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3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忠贵;瞿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市食用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08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猴头菇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猴头菇的栽培方法,属于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猴头菇是我国著名的食药兼用真菌,素称“蘑菇之王”,它与熊掌、燕窝、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自古以来被誉为“山珍”。
猴头菇的栽培季节,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使其子实体生长温度在16-20℃确定。一般春秋两季均可栽培,华东地区春季在3-4月开始接种,秋季以9-10月接种栽培为佳。猴头菇一般采用15×50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进行熟料袋栽,主要以木屑、棉籽壳为原料,含水量65-70%,每袋装干料0.3-0.5kg。菌袋灭菌接种后一般呈“井”字形堆叠发菌,培养室内温度维持20~25℃,空气湿度65%左右,遮光培养。菌丝生长旺盛期(接种后15天左右),温度降低至20℃左右。经20-28天培养,菌袋的菌丝基本长满后及时搬入菇棚进行催蕾出菇。现有技术中,猴头菇菌袋一般呈卧式排放于菇床或者菇架上,接种口向上,菌袋上覆盖旧报纸或者地膜保湿催蕾,幼菇形成后揭去覆盖物,为了确保幼菇正常生长,每天需要喷水,保持培养室相对湿度90-95%,管理比较麻烦,特别是水分调节比较困难,喷水少了,湿度达不到,幼菇容易失水枯黄,喷水太多,湿度高了,再遇到高温天气,幼菇又会发生水肿腐烂死亡。水分管理成为猴头菇子实体生长期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猴头菇高产栽培的重要因素。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猴头菇幼菇生长期水分管理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猴头菇栽培方法,包括菌袋生产,搭栽培架,排袋出菇,其特征在于:将发满菌丝的猴头菇菌袋接种口朝下排列栽培架上,菌袋上覆盖薄膜、草帘或遮阳网等保湿遮光材料,利用地面蒸发的湿气,避免向接种口或幼菇上直接喷水造成的伤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选择闲置房屋、大棚或者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农田作为栽培场所,然后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1、生产猴头菇菌袋:一般以棉籽壳、锯末屑、甘蔗渣、芦苇末、玉米芯、农作物秸秆等作为猴头菇的主要培养料,采用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熟料袋式栽培方式生产无杂菌污染的猴头菇菌袋,常用配方主要是:棉籽壳50%,木屑30%,麸皮16%,石膏或碳酸钙2%,糖1%,过磷酸钙1%,培养料含水量65-70%,每袋干料0.3-0.5公斤,一般30天左右发满菌丝,因为猴头菇比较喜欢酸性,所以培养料中不宜加石灰,培养料的pH宜控制在4.5-6.5之间。
2、制作栽培架:用角铁焊接或者用毛竹、木材、铁丝等材料自行制作栽培架。房屋、大棚可以制作多层栽培架,一般栽培架宽0.8-1m,长2.5-8m,可设置3-6层;采用大田小拱棚床式栽培,可以挖宽0.8-1m,深15cm-25cm的地床,床面用小径竹木搭建简易单层栽培架,竹木间距15-20cm,地床中间用立柱支撑。
3、排袋:将发满菌丝且无污染的猴头菇菌袋,接种口朝下单层排放在栽培架上。
4、浇水补湿:菌袋排放好后可以向地面或者地床中浇水,增加菇房、大棚或者地床内的湿度。
5、覆盖保湿遮光材料:在菌袋上覆盖薄膜、草帘或遮阳网。
6、管理采收:出菇场所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85-95%,每天通风1-2次,7-10天可以出现幼菇,当猴头菇长满菌刺,菌刺长度在1cm左右时采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排袋时接种口朝下,将水浇在地面或者地床中,利用水分蒸发形成的湿气补湿,避免了浇水过程中,水直接浇在幼菇上,造成幼菇死亡现象的发生,可以提高猴头菇幼菇的成活率。
2、可以提高产品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1、生产猴头菇菌袋:采用15×50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进行熟料袋栽,选择棉籽壳50%,木屑30%,麸皮16%,石膏2%,糖1%,过磷酸钙1%的配方配置培养料,含水量65-70%,pH 4.5-6.5,每袋装干料0.3-0.5kg。装袋、灭菌、接种后呈“井”字形堆叠发菌,培养室内温度维持20~25℃,空气湿度65%左右,遮光培养20-30天,菌丝基本可以长满菌袋。
2、挖床搭架:采用小拱棚床式栽培,在大田挖宽0.8-1m,深15cm-25cm的地床,床面用小径竹木搭建简易单层栽培架,竹木间距15-20cm,地床中间用立柱支撑。
3、排袋:将发满菌丝且无污染的猴头菇菌袋,接种口朝下单层排放在栽培架上。
4、浇水补湿:菌袋排放好后可以向地床中浇水,增加湿度。
5、覆盖保湿遮光材料:在菌袋上覆盖薄膜、草帘或遮阳网。
6、管理采收:地床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85-95%,每天通风1-2次,7-10天可以出现幼菇,当猴头菇长满菌刺,菌刺长度在1cm左右时采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市食用菌研究所,未经镇江市食用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05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炔草酯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减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