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地下荫棚栽培平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0515.8 | 申请日: | 201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0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朱忠贵;瞿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市食用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08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菇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半地下荫棚栽培平菇的方法,属于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平菇是我国目前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平菇栽培其以“原料来源广,菌丝适用性强,管理粗放,产量高”等诸多优势,迅速在农村推广,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随着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平菇的栽培方法已经从早先的生料床式栽培过渡到了熟料袋式栽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袋栽已经逐渐取代了床栽,成为我国平菇栽培的主要方式。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栽培者是利用大棚进行塑料袋墙式栽培,就是在大棚地面平整后,将发好菌丝的平菇菌袋直接呈墙式排放在大棚地面上出菇,这种方法简便,易于管理,排放量大。但是在出菇过程中进行通风管理时,风直接吹到幼小的菇蕾上,常常发生失水死亡现象。高温季节棚内温度比较高,不利于子实体生长,缩短了出菇周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确保平菇出菇期幼小菇蕾正常生长,减少因通风造成的幼菇死亡现象,本发明公开一种半地下荫棚栽培平菇的方法,包括荫棚搭建,菌袋生产,菌袋排放,其特征在于:菇房采用半地下荫棚,将发满菌丝的平菇菌袋呈墙式立体排列于荫棚中,每层菌袋之间采用竹竿或者竹木条、芦苇杆等连接,既能避免通风时风直接吹到幼菇上,又能够促进菌袋之间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实现培养基的保湿效果,还可以提高30%的产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农田作为栽培场地,然后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1、开挖半地下菇房、搭建荫棚:根据所选场地条件,开挖长10-50m,宽3-8m,深度0.8-1.5m的长方形半地下菇房,用毛竹、木棍、水泥柱、铁丝等材料自行搭建竹木棚架,也可以直接利用蔬菜大棚钢管棚架。地上沿高1-1.5m,顶高1.5-2.5m,棚架上面覆盖薄膜、草帘、遮阳网等材料,形成避雨遮阳的半地下荫棚。如果进行初夏栽培,荫棚两边还可以栽种丝瓜、扁豆、黄瓜、豇豆等绿荫爬藤植物,能有效降低棚内温度,延长出菇时间。
2、生产平菇菌袋:一般以棉籽壳、锯末屑、甘蔗渣、芦苇末、玉米芯、农作物秸秆等作为主要培养料,采用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熟料袋式栽培方式生产无杂菌污染的平菇菌袋,培养料含水量65%、pH7.5左右,每袋干料0.5-1.5公斤,一般30天左右发满菌丝。
3、排袋:菌袋采用墙式排放,每排6-7层高,顶层菌袋不超过地平面,每层之间采用竹竿或者竹木条、芦苇杆等连接,每两排菌袋间隔80-100cm作为走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半地下荫棚栽培平菇的技术方案,将成品菌袋排放在半地下荫棚在出菇,可以避免通风时风直接吹到幼菇上,减少了幼菇死亡率,提高了平菇的生物转化率。
2、采用半地下荫棚栽培平菇,高温季节棚内温度比常规大棚低5-10℃,而低温季节棚内温度比常规大棚高出3-8℃。大大延长了产菇周期。
3、两层菌袋之间采用竹竿或者竹木条、芦苇杆等连接,能够使菌袋之间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既可减少培养基水分蒸发,又能避免烧菌现象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1、开挖半地下菇房、搭建荫棚:开挖长30m,宽6m,深度1.2m的长方形半地下菇房,用竹木材料自行搭建棚架。地上沿高1.5m,顶高2.3m,棚架上面覆盖薄膜、草帘、遮阳网等材料,形成避雨遮阳的半地下荫棚。如果进行初夏栽培,在荫棚两边栽种丝瓜、扁豆、黄瓜、豇豆等绿荫爬藤植物,能有效降低棚内温度,延长出菇时间。
2、生产平菇菌袋:一般以棉籽壳、锯末屑、甘蔗渣、芦苇末、玉米芯、农作物秸秆等作为主要培养料,采用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熟料袋式栽培方式生产无杂菌污染的平菇菌袋,培养料含水量65%、pH7.5左右,每袋干料1公斤,一般30天左右发满菌丝。
3、排袋:菌袋采用墙式排放,每排6层高,顶层菌袋不超过地平面,每层之间采用竹条连接,每两排菌袋间隔80cm作为走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市食用菌研究所,未经镇江市食用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05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