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药物与其它活性化合物给药的粘膜粘着性可侵蚀药物递送器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1156.8 | 申请日: | 2002-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9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D·G·莫罗;H·卡拉汉;D·P·诺沃特尼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乌卢鲁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70 | 分类号: | A61K9/70;A61K47/38;A61K47/32;A61K47/34;A61K47/36;A61K4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郭建新 |
地址: | 美国得***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药物 其它 活性 化合物 粘膜 粘着 侵蚀 递送 器具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2年8月16日、申请号为02818327.4、发明创造名称为“控制药物与其它活性化合物给药的粘膜粘着性可侵蚀药物递送器具”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可侵蚀的药物载体器具,它粘着于粘膜表面,用于药物或其它活性化合物的局限性和全身性控制递送和/或下面的处置部位的保护。
背景技术
机体组织、疾病和伤口的局限性处置要求给以特定的药物,并且在处置部位维持治疗上有效的时间。湿润粘膜表面的局部处置已经是成问题的,因为在能对下面的表面发挥适当的治疗作用之前,天然体液能够迅速洗去局部涂敷的活性化合物。在口腔中,唾液——粘膜组织的自然更替——和进食、说话与饮水行为仅是限制多种药物载体器具有用性的问题中的一些。
已经开发了凝胶剂、糊剂、片剂和膜剂作为生物粘着性载体,它们是本领域熟知的。不过,这些类型产品不表现有效的和患者可接受的粘膜处置用药物递送器具所需的全部主要特征。重要的特征包括水可侵蚀性、容易处理与涂敷于处置部位、因最小异物感而舒适、迅速粘着、驻留时间长以保护处置部位和/或递送药物或其它活性化合物、以及借助递送器具在处置部位上的自然侵蚀或溶解而容易从下面的粘膜表面上除去。
尤其用于口腔粘膜的生物粘着性凝胶是本领域已知的。例如,美国专利No.5,192,802描述了一种生物粘着性牙用凝胶,由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黄原胶的混合物组成。这种凝胶组合物可以在口疮、热病性疱疹和痔疮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用途。不过,这些类型凝胶系统的驻留时间有限,因为体液——例如唾液——将快速从处置部位上洗去凝胶。美国专利Nos.5,314,915、5,298,258和5,642,749中所述的其它生物粘着性凝胶使用水性或油性介质和不同类型的生物粘着性胶凝材料,但是仍然面临所有凝胶产品的固有局限性。本领域已知的另一类型生物粘着性产品是义齿粘着性糊剂。不过,这些产品主要是仅就它们的粘着性质而开发的,不是为保护组织或者递送药物至下面的粘膜表面。不过,可以将活性化合物——例如局部麻醉剂——用该糊剂配制,用于缓解龈疮。义齿粘着性糊剂描述在美国专利Nos.4,894,232和4,5518,721中。在‘721专利中,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与聚氧乙烯在聚乙二醇中的组合来提供生物粘着性组合物。也已使用粘膜粘着性糊剂作为保护性膜和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商业化的糊剂产品,它既有成膜性质也有粘着性质,用于缓解口疮。这种产品的确使处置部位麻木,但是由于被唾液快速溶解,驻留时间最短。这种产品含有瓜尔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黄蓍胶和果胶。
美国专利No.4,915,948描述了生物粘着性片剂。黄原胶或果胶与粘着增强材料——例如多羟基化合物——的组合是用在这种器具中的水溶性生物粘着剂。尽管驻留时间大大延长了,不过,这些片剂对用户不够友好,尤其当用在口腔中时,这是由于它们令人不快的感觉、硬度、体积大和缓慢的溶解时间的缘故。而且,固体器具不能轻易粘着于弯曲的表面,尤其是口腔内的沟缝。美国专利No s.4,226,848、4,292,299和4,250,163中所述生物粘着性片剂是单层的或双层的器具,平均厚度为0.2至2.5mm。这些器具体积更小,但是驻留时间有限。它们由非粘着性材料(例如纤维素醚)、生物粘着性成分(例如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钠或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压片用粘合剂组成。用在这些器具中的纤维素衍生物可以是或者可以不是水溶性的。‘299专利中描述的双层器具含有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绷带和生物粘着性层压膜也是本领域已知的。如美国专利Nos.3,996,934和4,286,592所述膜剂更薄、更柔韧,因此减少了异物感。层压膜通常由粘着层、贮药层和背衬层组成,被设计成穿过皮肤或粘膜递送药物。这些膜剂通常不是水溶性的,因而它们不被体液溶解或洗去,必须在指定的处置时间之后除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乌卢鲁公司,未经乌卢鲁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11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
- 下一篇:应用于超薄晶片背面处理工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