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直流操作开关电源及其蓄电池组管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1555.4 | 申请日: | 201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8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平;张翼翔;樊越甫;刘海东;刘岩;刘方;任幼逢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华平;张翼翔;樊越甫;刘海东;刘岩;刘方;任幼逢 |
主分类号: | H02J7/04 | 分类号: | H02J7/04;H02H7/18;H02M3/335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直流 操作 开关电源 及其 蓄电池 管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源领域,特别是电力直流操作开关电源及其蓄电池组操作管理技术。
背景技术
在变电站和发电厂,为自动装置等控制负荷,以及断路器电磁合闸、交流不间断电源、事故照明等动力负荷供电的系统,通称为直流操作电源系统。它由阀控铅酸蓄电池组和充电装置构成。蓄电池组是电力直流操作开关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整流将电网的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为整个蓄电池组充电。
蓄电池组通常是由一组串联的蓄电池构成的,由于制造工艺、检验手段和装卸运输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相同型号、参数的电池,其离散性也普遍存在,蓄电池组中每块电池的端电压和内阻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当对蓄电池串联构成的蓄电池组统一充电,充电完成时,会使原始容量较小的蓄电池长期过充电导致蓄电池寿命缩短,使容量较大的蓄电池长期欠充电而容量下降;而且缺乏对各个蓄电池组的保护,当蓄电池故障,比如单个电池放电能力下降,就会拉低整个蓄电池组的放电能力;又或者是单个电池板开路或者内阻异常增大,就会使整个蓄电池组从系统切除,使整个电源系统停止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直流操作开关电源蓄电池组的管理方法,用以解决上述的串联充电方式造成有些电池欠充、有些过充和不能排除故障电池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直流操作开关电源的蓄电池组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根据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的个数,设置对应个数的电池管理模块;
B.充电时,由每个电池管理模块为相应的蓄电池单独充电;
C.为每个蓄电池设置保护旁路,当蓄电池运行故障时,其对应的旁路短路蓄电池。
采用这种方法,蓄电池由对应的电池管理模块单独充电,避免串联充电中电池的过充和欠充引起的电池品质下降;在单个蓄电池故障时,利用旁路短路该蓄电池,为蓄电池组提供保护,提高运行可靠、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采用上述方法的电力直流操作开关电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直流操作开关电源,包括串联的蓄电池组,该开关电源内设置有数量不少于蓄电池组的蓄电池数量的电池管理模块,蓄电池组的每个蓄电池的正负极与一个对应的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每个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入端均与一整流配电单元的直流输出端连接,每个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端上均接有一个保护旁路。由于蓄电池组的每个蓄电池上对应连接有一个电池管理模块,使得一个电池管理模块可以单独对一个蓄电池充电,充电时就能够根据各个蓄电池的情况确定充电电流和电压,能够避免串联充电造成的过充和欠充引起的电池品质下降。由于在每个电池管理模块的输出端上均接有保护旁路,使得在对应的蓄电池出现故障时,保护旁路可以及时旁通,排除掉故障蓄电池,保障了蓄电池组的可靠、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力直流开关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电池管理模块电路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电池管理模块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介绍的蓄电池组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根据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的个数,设置对应个数的电池管理模块;
B.充电时,由每个电池管理模块为相应的蓄电池单独充电;
C.为每个蓄电池设置保护旁路,当蓄电池运行故障时,其对应的旁路短路蓄电池。
根据这种方法,本发明说明书提供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电力直流操作开关电源由整流配电单元、电池管理模块、充电监控及电池监控单元、通讯模块、GPRS无线模块、触摸屏监控模块、配电监控、绝缘监测、硅堆降压、串行接口及U盘接口、风冷散热系统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华平;张翼翔;樊越甫;刘海东;刘岩;刘方;任幼逢,未经张华平;张翼翔;樊越甫;刘海东;刘岩;刘方;任幼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15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