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收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1708.5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2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洋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37/00 | 分类号: | F25B3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式冷热水机的吸收器,更详细地说,涉及选择性地供给进行制冷等冷却作用的冷水和进行制热等加热作用的热水的吸收式冷热水机的吸收器。
背景技术
图3表示现有的使冷水或热水向负荷循环供给的双重效用吸收式冷热水机的示例(参照专利文献1、2)。制冷剂使用水,吸收液使用溴化锂(LiBr)水溶液。
图3中,1是具备燃气燃烧器1B的高温再生器,2是低温再生器,3是冷凝器,4是蒸发器,5是吸收器,6是低温热交换器,7是高温热交换器,8~11是吸收液管,13是吸收液泵,14~18是制冷剂管,19是制冷剂泵,21是向未图示的制冷/制热负荷循环供给的冷水或热水流过的冷热水管,22是冷热水泵,23是冷却水管,24是浓吸收液管,25是均压管,26~29是开闭阀,40是浓吸收液散布装置,41是浓吸收液泵。
在吸收器5中,将由蒸发器4生成供给的制冷剂蒸汽从低温再生器2分离出制冷剂蒸汽,并将通过浓吸收液泵41的运转而经由吸收液管10供给的浓吸收液通过浓吸收液散布装置40均匀散布在与冷却水管23连接且在其内部流过冷却水的多个导热管(裸管)23A构成的吸收器式热交换器的上述导热管23A上并吸收,制成稀吸收液,并向高温再生器1供给。图3中,C表示控制器,30表示温度传感器。
而且,当进行吸收式冷热水机的运转时,在配置于蒸发器4的内部的导热管2(裸管)1A中通过制冷剂的汽化热被冷却的冷水可通过冷热水泵22的运转经由冷热水管21向未图示的制冷/制热负荷循环供给,由此进行制冷运转等。
但是,现有的由多个导热管(裸管)23A构成的上述吸收器式热交换器的吸收效率低,提出各种改良(参照专利文献3~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272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1878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325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24757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8-54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6-15986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4-369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3-255862号公报
但是,这些现有的吸收器式热交换器的吸收效率低,还有待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式冷热水机的吸收器,通过简单新型的结构提高吸收器式热交换器的吸收效率,并且也带来成本降低。
为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者锐意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对于仅使用具有翅片等凹凸部的翅片导热管作为导热管的情况和仅使用具有平滑表面的裸导热管作为导热管的情况,在从上层侧到下层侧使用后述的式(1)在从上层侧到下层侧各自算出热通过率K,例如将纵轴设为热通过率K、将横轴设为[(冷却水的温度)和(浓吸收液的温度)之差](Δt)描绘时,翅片导热管的热通过率K因Δt小而降低,但裸导热管的热通过率K不太受Δt左右,与Δt无关而大致一定,因此,发现了两者的热通过率K一致的部位。
因此,发现通过在比所述部位更上层侧设置翅片导热管,且在比所述部位更下层侧连结设置裸导热管,可解决所述课题,直至完成本发明。
为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散布浓吸收液的浓吸收液散布装置和设于该浓吸收液散布装置的下方的吸收器式热交换器,该吸收器式热交换器具有多个导热管,该多个导热管与使冷却水从下方向上方流通的冷却水管连结而将浓吸收液从所述浓吸收液散布装置向管外表面散布,
在使用翅片导热管作为所述导热管时和使用裸导热管作为所述导热管时,发现由下式(1)算出各自的热通过率K相等的部位,在比所述部位更上层侧设置翅片导热管,在比所述部位更下层侧连结设置裸导热管。
K=Q/(A×ΔT)(kcal/m2·℃·hr)m2式(1)
其中,式(1)中Q为在导热管内流动的冷却水的热交换量,A为导热管的导热面积,ΔT为在导热管内流动的冷却水的出入口温度和向导热管外表面散布的浓吸收液的出入口温度的对数平均温差,且分别由下式(2)~(5)求出。
Q(kcal/hr)=(冷却水的出入口温度差)×比热×冷却水流量…式(2)
A1(m2)(裸导热管的导热面积)=(裸导热管的外径×π)×(裸导热管的长度)…式(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17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