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鸭鹅粪便发酵法生产高蛋白饲料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3189.6 | 申请日: | 201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9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袁辉;黄文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K1/00 | 分类号: | A23K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粪便 发酵 生产 高蛋白 饲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饲料的生产技术,属于饲料的生物技术制造领域,分属于发酵工程,以及环境污染保护等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养殖业遍布各地,各大养殖场的禽畜粪便每年下来数以亿吨,除了工业污染外,养殖业粪便污染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污染了。怎么办?仅仅按照堆肥,只有50-80元/吨,价格太低,不太吸引大养殖场,一般用作堆肥,运送处理不及的话,会散发恶臭,招来果蝇造成花果减产【Pinero J,2003】等,对城郊和农村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这个现象已经引起许多专家的注意,许多城市都把农村禽畜粪便处理列为当年社会发展课题吸引人科技工作者来解决。
以养鸭场为例,随着鸭的饲养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鸭的饲养量不断增加,鸭场内的粪污处理也成为养殖户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测定,一只鸭平均每天排出鲜粪100g,每万只鸭每天产粪达1t。按肉鸭饲养周期50天计算,就要产出50吨。一个年上市量100万只鸭的鸭场,每年就要产粪5000吨。鸭粪既是污染源也是廉价的低能饲料。由于鸭的肠子较短,食物在肠道中逗留的时间不长,吃下去的饲料养分一般只能吸收30%左右,大部分通过直肠被排出体外。虽说鸭粪中的营养物质随鸭所摄入的饲料不同而有差异,但一般情况鸭粪干物质的总能量每kg为13.4~18.8kJ,赖氨酸4.3g,胱氨酸1.0g,蛋氨酸1.1g,苏氨酸5.3g,其含粗蛋白60.4~79.4g,堪比豆饼、棉籽等的含氮量;含磷15.4g、钾8.5g,是养分均衡、含量较高的原材料。鸭粪中的非蛋白氮(尿酸盐、氨、肌酸等)比例较大(均占70%~80%),直接用鸭粪饲喂单胃动物可消化蛋白质仅为8.3%,14.5%的粗蛋白不能利用。而用鸭粪饲喂反刍动物则蛋白质的消化率较高。因为反刍动物消化道内的瘤胃微生物能利用鸭粪中的有机酸等(约占35%)作能源,将动物所不能利用的粗蛋白变为可利用的微生物蛋白质。鹅粪【BAZELY DR,1985】与鸭粪成分含量相差不大,可当做鸭粪对待。
为此要提高鸭鹅粪便的营养价值,必须提高粗蛋白质的消化率。
在鸭鹅的养殖中,还有一种填饲的技术,就是在它们长到一定体重,例如鹅达到5斤,鸭2年,就每天强行灌入能量饲料-玉米等同时笼养限制运动量,以增肥,获得鹅肥肝或者鸭肉等。这类饲养方法,由于鸭鹅常常笼养,饲喂的玉米大部分都未消化,造成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糊等,加上其他N元素等,处理不好,是庞大的污染源,处理得好,产生高效益。
除了营养,鸭鹅粪便还含有各种潜在致病菌【Lu JR,2009】如梭状芽孢杆菌、杆菌、拟杆菌、沙门氏菌[Carli KT,2001]、大肠杆菌和虫卵、病毒【TAKASE K,1986】等,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安全使用,鸭鹅粪本身的异味也会引起牲口的不适,需要及时消除。目前市场的禽粪饲料主要是将鸭鹅粪简单堆肥后烘干,或者加入抗生素、杀虫剂,或膨化处理等,这些技术各有所长。缺点是或者成本较高,或者病虫害杀灭不够,达不到生物安全[BAILEY JS,1988],或者有药物残留和造成微生物抗药性【Yang Hua,2006】,不利于被饲喂动物的健康,而甲醛熏蒸易造成致癌物质的积累,总起来说,或者操作不便或者投资较大或者不利于工艺放大。国内外对有关鸡粪的处理报道的较多,对鸭鹅粪便研究较少,市场的相关饲料产品也较少,需要加强开发,许多鸭鹅场苦于大量粪便,却不知道如何变废为宝。
此外,普通鸭鹅粪便富含氮源,而另一大类环境污染物-酒糟,无论是来自黄酒、白酒、啤酒等的制作工艺,甚至是来自苹果酒等果酒,都富含淀粉、纤维素等C物质,缺点是粗纤维含量较高,酒精含量较高,直接饲喂猪牛羊等,不仅适口性偏差,容易造成母畜不孕不育等多种症状,需要处理后再使用。酒糟富含蛋氨酸和赖氨酸,有利于绝大多数细胞的生长,经过与禽粪合理复配,有利于生产全效价的高蛋白饲料,加强营养价值。而有关鸭粪鹅粪单独发酵和酒糟单独发酵、烘干制作饲料的报道较多,但是没有将鸭鹅粪便与酒糟混合发酵制备饲料的记录,此外,也没有利用中强酸等处理鸭鹅粪便的报道。利用硫酸、磷酸等中强酸可以迅速固定粪便中的氮,有利于提高饲料中氨基酸和总蛋白质的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技学院,未经浙江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31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磺化芳香二羧酸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自动化常压水温取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