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汽油中硫和烯烃含量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4767.8 | 申请日: | 201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5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兰玲;邢颖春;鞠雅娜;门存贵;张学军;钟海军;陈烈杭;侯远东;孙洪磊;葛少辉;张振莉;刘坤红;袁晓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67/00 | 分类号: | C10G6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汽油 烯烃 含量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汽油中硫和烯烃含量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CN1464033A,介绍了一种催化裂化汽油的芳构化加氢异构化脱硫改质的工艺,采用催化裂化汽油全馏分或轻馏分进入芳构化加氢异构化脱硫改质反应器,进行烯烃芳构化和加氢异构脱硫反应,降低汽油中烯烃和硫含量,而从芳构化加氢异构化脱硫改质反应器出来的汽油,如果硫含量不符合要求,先经过加氢脱硫处理,再进行无碱脱臭,然后得到满足要求的汽油产品。该技术适于处理硫含量较低的FCC汽油,而对于处理硫含量高的FCC汽油,虽然能够生产满足欧Ⅲ、欧Ⅳ硫指标要求的清洁汽油,但加氢脱硫反应温度较高,装置能耗和氢耗较大。
CN1718687A,介绍了一种高硫含量、高烯烃含量劣质汽油深度脱硫、改质和降烯烃组合工艺,采用先将FCC全馏分汽油在选择性加氢精制反应器中进行脱双烯烃处理,然后在加氢改质反应器中进行芳构化改质处理和加氢脱硫处理。该技术能生产满足欧Ⅳ硫指标要求的清洁汽油,但汽油产品辛烷值和液收均有损失。由于芳构化反应温度明显高于加氢脱硫反应温度,因此,先进行芳构化反应后进行加氢脱硫反应的流程安排,热量利用不合理,加氢脱硫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不易控制。
CN1597865A,介绍了一种全馏分FCC汽油加氢脱硫降烯烃的工艺方法。该工艺包括三段串联反应,第一段进行脱除汽油中的双烯烃反应,第二段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反应,第三段进行加氢改质反应。该技术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反应热量,降烯烃能力也较强,汽油辛烷值损失较少,约1个单位,但脱硫活性一般,不能生产满足欧Ⅲ、欧Ⅳ硫指标要求的清洁汽油。
U.S.Pat.No.5,413,698公开了一种两段法生产低硫清洁汽油的工艺方法,首先将FCC汽油切割分馏,重汽油先经过加氢脱硫,然后再进行加氢改质恢复辛烷值,得到的重汽油加氢改质产品再与轻汽油产品调和。该技术虽然能够生产满足欧Ⅳ硫指标要求的清洁汽油,同时通过加氢改质可恢复加氢脱硫造成的辛烷值损失,但难满足生产欧V硫指标要求的清洁汽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深度脱硫、降烯烃、减少辛烷值损失的同时,保持较高汽油收率,生产满足欧Ⅳ、兼顾欧Ⅴ硫指标要求的清洁汽油的组合加氢处理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工艺方法具体包括以下过程:
(1)原料FCC汽油与氢气混合,加热后进入预加氢反应器进行选择性加氢反应,脱除汽油中的二烯烃;反应条件为氢分压1.0~6.0MPa、体积空速1.0~10.0h-1、反应温度100~250℃、氢油体积比100~800v/v;
(2)步骤(1)反应流出物进入分馏塔进行切割分馏,分馏为轻汽油和重汽油,分馏塔的操作条件为切割温度100℃,轻汽油馏分温度范围:初馏点~100℃,重汽油馏分温度范围:100℃~终馏点;
(3)分馏塔塔顶出来的轻汽油与吸附脱硫剂进行接触,脱除轻汽油中的硫,得到轻汽油产品;轻汽油吸附脱硫条件为氢分压1.0~6.0MPa、体积空速1.0~8.0h-1、反应温度100~400℃、氢油体积比100~800v/v,催化剂选择为吸附脱硫剂,以纳米ZnO、CuO、CaO、MgO中的一种或几种为载体,按载体重量100%计,金属组分为1~20%的Ni、Co、Mo中的一种或几种;
(4)分馏塔塔底出来的重汽油进入加氢脱硫反应器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脱除其中的有机硫化物及部分烯烃;重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反应条件为氢分压1.0~6.0MPa、体积空速1.0~8.0h-1、反应温度100~400℃、氢油体积比100~800v/v,催化剂为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是专利《一种生产低硫汽油的加氢处理方法》(申请号:2007101756641)公开的催化剂,以耐高温的无机氧化物,如Al2O3,SiO2,MgO,TiO2单体或者复合物为载体,按载体重量100%计,活性组分为10~20%的ⅥB族和/或3~10%Ⅷ族元素或其化合物,如Co,Mo,Ni,W的单体或复合物,并添加1~3%助剂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47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