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炮筒叉车操作可视定位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6059.8 | 申请日: | 201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9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吕鹏;陶金;许盛斌;朱荣武;冯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梅山冶金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9/075 | 分类号: | B66F9/075;B66F9/0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炮筒 叉车 操作 可视 定位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叉装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炮筒叉车操作可视定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炮筒叉车的主要业务是辅助冷轧产品包装,作业流程见图1,作业流程的各环节中,最难控制的是进炮筒这个环节。按冷轧作业要求,炮筒叉车现场作业不得损伤钢卷,叉卷成功率必须达到100%,这就要求炮筒叉车操作精度必须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实际情况是,冷轧卷轻薄易损,作业中40多吨的车辆稍微碰上就会造成上万元的损失,炮筒外径与钢卷内径之间只有50mm的间隙,同时炮筒叉车外型8米×4米×2.5米,十分大,操作视线又不通畅,造成叉车操作难度十分大,成为十分棘手的作业难题。在09年2月份进行的炮筒操作精度测试中,精度合格率只有51%,通过装配辅助定位手段,提高炮筒操作精度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炮筒叉车操作可视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设定定位标尺、定位标记以及地面倾角校正仪,能辅助进行炮筒叉车操作定位,直观准确的实现炮筒叉车水平操作、并能实现叉车前倾后仰(-6度-12度)到任意角度。
本发明的另一种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将模糊操作可视化、把粗放操作精细化的炮筒叉车操作可视定位装置。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炮筒叉车操作可视定位方法,涉及冷轧钢卷的运输,所述炮筒叉车包括叉车门架、与所述冷轧钢卷内径配合的圆柱型炮筒和用于控制所述炮筒姿态的水平油缸、倾斜油缸,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定位标尺设定刻度,及将其一端部与所述倾斜油缸一端固定并平行于所述倾斜油缸;
于所述炮筒叉车的叉车门架内侧、驾驶员视线水平位置,固定设置用于监测炮筒叉车倾斜角度的地面倾角校正仪;
于所述炮筒前端部的圆弧顶部设置定位标记;
2、启动炮筒叉车至冷轧钢卷前方,以所述地面倾角校正仪测定数据确定炮筒叉车倾斜角度,之后以所测倾斜角度为基准并通过定位标尺控制所述倾斜油缸伸缩;
3、将所述定位标记与冷轧钢卷内径高点对齐,之后控制炮筒叉车前进以叉装所述冷轧钢卷;
所述定位标尺设定刻度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所述倾斜油缸伸缩长度与炮筒倾斜角度之间换算关系,及以此为依托在定位标尺上设定刻度。
所述定位标尺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倾斜油缸与门架之间的链接螺丝上。
所述定位标尺选用圆柱形铜棒,并于其上附着红、白的条纹以作为所述刻度。
所述定位标尺上刻度为每16.4mm为一标准单位。
一种炮筒叉车操作可视定位装置,所述炮筒叉车包括所述炮筒叉车包括叉车门架、所述冷轧钢卷内径配合的圆柱型炮筒和用于控制所述炮筒姿态的水平油缸、倾斜油缸,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定位标尺、地面倾角校正仪及定位标记,所述定位标尺为其上设定有每16.4mm一标准单位刻度的铜柱,所述定位标尺一端部与所述倾斜油缸活塞端固定并使其平行于所述倾斜油缸;地面倾角校正仪固定于所述炮筒叉车上并用于监测其倾斜角度;所述定位标记固定设置于所述炮筒前端部的圆弧顶部。
所述地面倾角校正仪包括一垂直设置的表盘、与所述表盘铰接且平行于所述表盘的指针。
本发明的优点是:解决了炮筒叉车操作中炮筒倾斜精度难于判断、不能准确水平定位的难题,使得炮筒叉车操作从模糊走向可视,从人为判断走向精确度量。装配炮筒叉车可视定位装置后,包装作业的进炮筒操作简单易行,改变了原来左瞄右对也对不准、摆不平的状况。实施后,三个月内,共三次抽测,每次样本39个,炮筒精度合格率达到93.9%,比装配前提高43%,进炮筒环节的作业效率提高了20%。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炮筒叉车作业流程图;
附图2为炮筒倾斜精度示意图;
附图3为定位标尺装配示意图;
附图4为地面倾角测量仪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炮筒及其定位标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附图1-8中标号分别表示:炮筒1、冷轧钢卷2、定位标尺3、倾斜油缸4、定位标记5、地面倾角测量仪6、表盘7、指针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梅山冶金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梅山冶金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60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