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7610.0 | 申请日: | 201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叶建荣;许汉忠;洪彬哲;梁嘉杉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00 | 分类号: | G09G3/00;G01R31/02;G01D1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陶海萍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测试装置(TESTING APPARATUS),且特别是关于一种 用于测试显示面板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面板制作完成后,测试人员需对显示面板进行电性测试及目视检 测,以检测显示面板是否能正常运作,并检查显示面板在显示时是否有瑕疵。
图1是现有的一种测试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现有的测试装置100包 括承载板110以及探针板120,其中探针板120透过枢轴130而枢接于承载板 110。探针板120可掀起或盖上,而图1示出探针板120处于盖上的状态。此外, 承载板110具有用以置放显示面板50的置放槽112。探针板120具有用以测试显 示面板50的探针122,以及暴露出显示面板50的开孔124。另外,现有的测试 装置100还包括配置于承载板110下方的背光模块140,且置放槽112的底部设 有开孔114,以暴露出背光模块140。背光模块140用以提供面光源142至显示 面板50。
现有的测试装置100的测试方法是先掀起探针板120,以将显示面板50放 至置放槽112。之后,再盖上探针板120,以使探针板120的探针122接触显示 面板50的测试线路52,进而对显示面板50进行电性测试及目视检测。在测试 过程中,背光模块140发出高亮度的面光源142,以利测试人员进行目视检测。 然而,在更换显示面板50时,背光模块140也持续发出相同亮度的面光源142。 所以,当取下显示面板50时,高亮度的面光源142容易经由开孔114、124而直 接传递至测试人员的眼睛,导致测试人员的眼睛容易疲劳,甚至对测试人员 的眼睛造成伤害。此外,测试人员在眼睛疲劳的情况下更换显示面板50时, 容易发生显示面板50碰撞到其它物体的情形,导致显示面板50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装置,以保护测试人员的眼睛。
为达到上述优点,本发明提出一种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背光模块、 承载板、切换件、至少一探针机构及控制单元。承载板配置于背光模块上方, 而切换件配置于承载板上。承载板具有开孔,而背光模块从开孔出光提供面 光源。探针机构包括探针板。探针板与承载板连接,且适于在原始位置与测 试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当探针板位于原始位置时,切换件处于第一状态,当 探针板位于测试位置时,探针板将切换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控制单元电性连 接至背光模块、切换件与探针板,且控制单元适于根据切换件的状态控制背 光模块的发光亮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探针板处于测试位置时,探针板压缩切换件, 以将切换件切换至第二状态。当探针板处于原始位置时,切换件回归第一状 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切换件为微动开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二极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板还具有置放槽,而开孔位于置放 槽底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切换件处于第一状态时,背光模块的发光亮 度低于切换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发光亮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切换件处于第一状态时,背光模块的发光亮 度介于1100烛光(candela)/平方米(以下简称cd/m2)至1300cd/m2。当切 换件处于第二状态时,背光模块的发光亮度介于5900cd/m2至6100cd/m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探针机构还包括基座,而探针板可移动 地固定于基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座连接于承载板的边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探针机构还包括施力组件。此施力组件 可滑动地设置于基座,并连接探针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探针板枢接于承载板。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发明的测试装置中,探针板可用来 切换切换件的状态,且控制单元可根据切换件的状态来控制背光模块的发光 亮度。所以,本发明的测试装置可在更换显示面板时,降低背光模块的发光 亮度,以保护测试人员的眼睛。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 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测试装置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76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