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及其浪涌过电压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8905.X | 申请日: | 201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7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曾献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献昌 |
主分类号: | H02H3/04 | 分类号: | H02H3/04;H02H3/08;H02H3/20;H02H5/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冠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72 | 代理人: | 敖健梅 |
地址: | 523119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报警 可靠 防雷 保险丝 及其 浪涌 过电压 保护装置 | ||
1.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管(1)、A电极(2)、B电极的接线端子(3)、金属棒(4)、压缩弹簧(5)及触发装置(6);A电极(2)安装并封堵于绝缘管(1)的上端,绝缘管(1)为一空心管,金属棒(4)顺着绝缘管(1)的长度方向伸进绝缘管(1)内并可在管内上下滑动;金属棒(4)包括整体成型为一体的棒身(41)和棒颈(42),所述棒颈(42)的直径比所述棒身(41)的直径小,所述棒颈(42)位于金属棒(4)的靠上端;所述棒颈(42)的端头从A电极(2)上的通孔中伸出,并通过低熔点焊接合金(7)将所述棒颈(42)的端头与A电极(2)焊接;位于绝缘管(1)内的所述棒颈(42)部分外套铁氟龙绝缘套(8),通过铁氟龙绝缘套(8)使绝缘管(1)内的所述棒颈(42)部分与绝缘管(1)形成紧密配合;金属棒(4)的所述棒身(41)的下端位于绝缘管(1)之外,压缩弹簧(5)围套安装于位于绝缘管(1)之外的金属棒(4)的所述棒身(41)的下端,压缩弹簧(5)的上端与绝缘管(1)相抵,压缩弹簧(5)的下端与位于绝缘管(1)之外的金属棒(4)的所述棒身(41)的下端相抵;B电极的接线端子(3)电性连接于金属棒(4)的下端头;触发装置(6)安装于金属棒(4)的下方,在触发装置(6)与金属棒(4)之间,预留当金属棒(4)的所述棒颈(42)被融断或脱热离后金属棒(4)的所述棒身(41)在压缩弹簧(5)弹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碰触触发装置(6)的空位(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其特征在于:在金属棒(4)的所述棒身(41)的外表涂刷绝缘膜(11),以防止金属棒(4)在滑动过程中降低绝缘管(1)的绝缘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其特征在于:A电极(2)与绝缘管(1)用环氧树脂层(16)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其特征在于:绝缘管(1)与基板(10)为一整体,触发装置(6)紧固于基板(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其特征在于:绝缘管(1)为陶瓷管或玻璃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其特征在于:触发装置(6)与报警装置形成导通或断开的连接,触发装置(6)为微动开关。
7.浪涌过电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意一种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压敏电阻(12)及两个插脚(14),压敏电阻(12)串联于两个所述插脚(14)中的一个所述插脚(14)与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的A电极(2)间,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的B电极的接线端子(3)与两个所述插脚(14)中的另一个所述插脚(14)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浪涌过电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的B电极的接线端子(3)通过带绝缘层的软连接多股导线或弹性簧片(15)与两个所述插脚(14)中的另一个所述插脚(14)电性连接。
9.浪涌过电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意一种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压敏电阻(12)、气体放电管(13)及两个插脚(14),气体放电管(13)的一个电极与两个所述插脚(14)中的一个所述插脚(14)电性连接,气体放电管(13)的另一个电极与压敏电阻(12)的一个电极电性连接,压敏电阻(12)的另一个电极与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的A电极(2)电性连接,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的B电极的接线端子(3)与两个所述插脚(14)中的另一个所述插脚(14)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浪涌过电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报警可靠的防雷保险丝(100)的B电极的接线端子(3)通过带绝缘层的软连接多股导线或弹性簧片(15)与两个所述插脚(14)中另一个所述插脚(14)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献昌,未经曾献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890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助力车用蓄电池组的供电方法及其电源装置
- 下一篇:接头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