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金属污酸综合回收利用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0626.7 | 申请日: | 2010-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7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崔志祥;张叶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7/90 | 分类号: | C01B17/9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709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综合 回收 利用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化工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含有杂质稀硫酸的综合回收利用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浓硫酸生产、使用过程中会形成一定量的稀硫酸,稀硫酸中还含有杂质,如:铜、砷等。对这样的稀酸一般的处理是进行中和、沉淀分离出重金属离子,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后外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污酸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重金属污酸综合回收利用工艺,主要是将含铜、砷等杂质的稀硫酸经硫化、浓缩除杂,提高酸浓度后进行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杂质的稀硫酸送入硫化槽进行硫化脱杂,固液分离后,清液再进行单效或多效浓缩,经浓缩后的稀酸中部分杂质又形成结晶从酸液中分离出来,使酸中部分杂质含量脱除率达到99%以上。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还有其具体工艺步骤为:贮槽中的含杂质稀酸(含杂质稀酸为Cu 1g/l,As3g/l,硫酸10%)经泵打入硫化氢吸收塔,吸收后液体部分进入硫化反应槽;贮槽中的硫化钠经泵打入入硫化反应槽,在搅拌条件下发生硫化反应,反应后的悬浮液溢流进浓密机,反应产生的硫化氢气体经风机吸入除害塔;贮槽中的氢氧化钠经泵打入除害塔;浓密机中的分离出的底液经脱水后进入渣库,上清液经过滤装置过滤后送浓缩环节,滤渣送入渣库;过滤后,清液经换热器加热后进入蒸发器中浓缩,蒸发器上部设有抽真空系统,浓缩后的热溶液进入结晶槽,结晶槽上清液经泵送入过滤系统过滤,进入硫酸生产系统或外售制造肥料,滤渣及结晶槽底部结晶送入渣库;进入硫酸生产系统的清液(Cu<0.001g/l,As<0.005g/l,硫酸65%~75%)经混酸器加入调酸槽,成为成品酸;硫化产生的渣和浓缩后结晶用于回收铜、砷等金属。
硫化所用的硫化剂可以是硫化钠、硫氢化钠、硫化氢以及有机硫化物等。
本发明的优点是:利用金属硫化物的溶度积都非常小的特性,在稀酸中加入一定量的硫化物,使稀酸中的杂质以沉淀的形式脱除掉,再对稀酸进行浓缩,浓缩后稀酸中的杂质溶解度减小,形成结晶,从稀酸中分离出来,使稀酸中杂质得到更好的脱除,同时酸的浓度达到可以重复利用或生产化肥的要求。使用这种稀酸回收利用方法,可以实现稀酸的再利用,稀酸得到资源化,而不是进行中和,生成大量的石膏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1为贮槽,2为硫化反应槽,3为浓密机,4为渣库,5为过滤装置,6为换热器,7为蒸发器,8为结晶槽,9为渣库,10为过滤装置,11为混酸器,12为抽真空系统,13为贮槽,14为除害塔,15为吸收塔,16为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重金属污酸综合回收利用工艺,贮槽16中的含杂质稀酸(Cu 1g/l,As3g/l,硫酸10%),由输送泵I经过硫化氢吸收塔15,吸收部分硫化氢后进入硫化反应槽2内,贮槽1中的硫化钠经泵II送入硫化反应槽2内,在搅拌条件下发生硫化反应,反应后的悬浮液溢流进浓密机3,反应产生的硫化氢气体经风机III被抽吸入除害塔14,贮槽13中的氢氧化钠经泵IV送进除害塔14对硫化氢进行吸收。浓密机3中的分离出的底流经脱水后进入渣库4,上清液经过滤装置5过滤后送浓缩环节,滤渣送入渣库4,过滤后清液经换热器6加热后进入蒸发器7中进行浓缩,蒸发器上部设有抽真空系统12,经蒸发器7浓缩后的热溶液(含硫酸65%~75%)进入结晶槽8,结晶槽上清液经泵V送入过滤装置10过滤后进入硫酸生产系统或外售制造肥料,滤渣及结晶槽8底部结晶送入渣库9。进入硫酸生产系统的清液(Cu<0.001g/l,As<0.005g/l,硫酸65%~75%)液经混酸器11加入调酸槽,成为成品酸的一部分,其中的硫酸得到利用。硫化产生的渣和浓缩后结晶可用于回收铜、砷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未经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06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