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部冷却燃料喷射器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1152.8 | 申请日: | 201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6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D·R·伊布拉西姆;S·R·刘易斯;A·R·马努伯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特彼勒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53/04 | 分类号: | F02M5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部 冷却 燃料 喷射器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燃料喷射器,包括:
喷射器主体,该喷射器主体形成致动器部分;
致动器孔,该致动器孔形成在该致动器部分中,并至少部分地由一内表面和一端表面限定;
致动器,该致动器设在该致动器孔中,并具有外表面;
流槽,该流槽限定在致动器孔的内表面和致动器的外表面之间;
冷却流通道,该冷却流通道形成在喷射器主体中、与致动器孔流体连通并适于向该致动器孔供应冷却流体;
排放通道,该排放通道形成在喷射器主体中,并与致动器孔流体连通;以及
内部冷却流体流路,它从冷却流通道延伸穿过该流槽,并从该流槽延伸到排放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旋形槽,该螺旋形槽在喷射器主体中沿所述内表面形成,其中,在所述端表面中形成冷却流体开口,以便将致动器孔与冷却流通道流体连接,其中,该螺旋形槽的入口部分邻近冷却流体开口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槽,所述多个槽在喷射器主体中沿所述内表面形成,其中,在所述端表面中形成冷却流体开口,以便将致动器孔与冷却流通道流体连接,其中,所述多个槽中每个的入口部分都邻近该冷却流体开口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槽中的每个槽都平行于致动器孔的中线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器,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还包括分段式封套,该分段式封套形成一个或多个冷却槽,所述一个或多个冷却槽中的每个冷却槽都沿该致动器的外表面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喷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冷却槽包括四个冷却槽,这四个冷却槽中的每个冷却槽都延伸远离一邻近所述端面的中心开口,并邻近致动器孔的内表面沿致动器的侧表面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心孔,该中心孔形成在该致动器中;
可移动的芯体,该可移动的芯体形成中心流道,并设置在该致动器的中心孔内;
其中,限定在燃料喷射器内的内部流路还包括中心孔和中心流道,和
其中,该内部流路和中心流道适于允许一部分冷却流体流在其内平行流动,而使其余部分冷却流体穿过所述流槽流动。
8.一种机械,具有与其相关联的内燃发动机,该机械包括:
曲轴箱,该曲轴箱形成燃烧缸;
泵送系统,该泵送系统输送高压燃料和低压燃料;
排放容器,该排放容器设置成接收燃料;
燃料收集器空间,该燃料收集器空间设置成接收来自泵送系统的高压燃料;
燃料喷射器,该燃料喷射器设置成选择性地将燃料从燃料收集器空间喷射到燃烧缸中,该燃料喷射器包括:
喷射燃料入口,它与燃料收集器空间流体连通;
冷却燃料入口,它设置成接收来自泵送系统的低压燃料;
排放口,该排放口流体连接到该排放容器;
其中,一冷却路线在泵送系统的低压供应口、燃料喷射器的冷却燃料入口、燃料喷射器的排放口和排放容器之间延伸,该冷却路线适于在内燃发动机运行期间除去燃料喷射器中的热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械,其特征在于,该燃料喷射器包括:
喷射器主体,该喷射器主体形成致动器部分;
致动器孔,该致动器孔形成在该致动器部分中,并至少部分地由一内表面和一端表面限定;
致动器,该致动器设在该致动器孔内,并具有外表面;
流槽,该流槽限定在致动器孔的内表面和致动器的外表面之间;
冷却流通道,该冷却流通道形成在喷射器主体中并与冷却燃料入口流体连通,该冷却流通道与该致动器孔流体连通,并适于向该致动器孔供应冷却燃料流;以及
排放通道,该排放通道形成在喷射器主体中,并通过排放口与致动器孔和排放容器流体连通;
其中,冷却路线还包括内部流路,该内部流路用于冷却限定在燃料喷射器内的流体,其中,该内部流路从冷却流通道延伸,穿过流槽,并穿过排放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旋形槽,该螺旋形槽在喷射器主体中沿所述内表面形成,其中,在所述端表面中形成冷却流体开口,以便将致动器孔与冷却流通道流体连接,其中,该螺旋形槽的入口部分邻近冷却流体开口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特彼勒公司,未经卡特彼勒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115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