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田作物的缓释控释复混肥料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1382.4 | 申请日: | 201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7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省;张超;黄滨;徐文峰;刘长豹;陈召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超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傅玉英 |
地址: | 2767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大田作物 控释 肥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大田作物的缓释控释复混肥料法,属于可控制营养成分释放速率的混合肥料。
背景技术
化学肥料使用量大、使用面广,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在农业产业成本中占有较大份额。化学肥料的水溶性使其施入土壤后,迅速溶解、分解、挥发、流失,导致养分利用率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化学肥料对养分的提供不相适应;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农业成本的提高,流失的化学肥料对于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的污染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因此,化学肥料的可控释放乃是业内人士追求的目标。
现有技术中的控释复合肥料大多采用两种形式,其一是包膜型的工艺,利用硫化床或转鼓包膜机将控释材料包裹到速效肥料颗粒表面。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包膜厚度难以控制,导致肥料养分释放超前或滞后,影响了作物的前期或中后期的吸收。其二是将粉状速溶性氮肥、磷肥、钾肥与可降低其溶解性的材料充分混合来制备的非包膜型缓释肥料,通常的载体材料是将低水溶性纳米胶结材料均匀分散到粉状氮肥、磷肥、钾肥之中,改变肥料的溶解特性。由于是低水溶性纳米胶结材料,肥料养分释放比树脂和硫磺包膜相对较快,最长达到120多天,影响了作物的后期吸收。树脂包膜,成本高,且包膜材料难以降解,污染环境。
上述包膜型、非包膜型缓释肥料存在的问题是:
1.不能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控制肥效释放速率,不能为作物生长适时、适量的提供养分。
2.肥料养分利用率低。
3.没有有效解决肥料养分流失、污染环境的问题。
4.现有技术中的高塔造粒工艺存在的工艺适应性单一、兼容性差,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5.包膜材料难降解,污染环境。
6.售价高,不适合于大田作物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够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控制肥效释放速率,为作物生长适时、适量的提供养分,肥料利用率高,包膜材料易于降解,有利于环境保护,适用于大田作物的缓释控释复混肥料。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熔融风冷造粒,工艺适应性强、兼容性好,节约能源,包膜工艺简单,投资少成本较低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
本发明的适用于大田作物的缓释控释复混肥料,其特征是包括熔融造粒和转鼓包膜两个关键工序,首先熔融造粒制备内置缓释复混肥料颗粒,然后,再经异粒变速、转鼓包膜制得,所用原料和制备方法如下:
A.原料
以重量百分数计的原料组成如下:
尿素 35~65
磷酸一铵或重钙 9~36
氯化钾或硫酸钾 8~40
造粒辅料 1~38
纳米级壳聚糖改性的凹凸棒土 3~5
纳米级壳聚糖包膜剂 1~2
B.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熔融造粒
a.尿素熔融、计量、投料
将颗粒尿素倒入尿素皮带输送机,经斗式提升机,提升到尿素料仓,经螺旋输送机进入尿素熔融器,尿素熔融后流入尿液缓冲槽,经尿液泵输送到塔顶一级混合槽,进入一级混合槽的尿素熔液为35~65重量份。
b.其他原料计量、投料
磷酸一铵或重钙、氯化钾或硫酸钾、粉状钙粉或石膏粉或元明粉或腐殖酸分别倒入皮带输送机,经斗式提升机提升至各自料仓,料仓底部设电子计量皮带秤,分别计量磷酸一铵或重钙9~36重量份、氯化钾或硫酸钾8~40重量份、钙粉或石膏粉或元明粉或腐殖酸1~38重量份去粉体加热器加热,加热后的物料流入到粉体皮带机,同时,将纳米级改性凹凸棒土3~5重量份计量加入到粉体皮带机上,经斗提机送入造粒工序的塔顶一、二级混合槽,充分混匀,备造粒用;
c.造粒
将步骤b混匀的物料,采用造粒机喷淋到造粒塔内,自然冷却、固化,即得内置缓释复混肥料颗粒;
步骤2.转鼓包膜
将步骤1制备的内置缓释复混肥料颗粒98~99重量份,输送到烘干包膜机内,利用异粒变速技术,将纳米壳聚糖包膜剂,通过电磁阀调节喷洒量,将包膜剂1~2重量份,均匀喷洒到99~98重量份的内置缓释复混肥料颗粒表面,经包膜区转鼓包膜后,随即进入烘干区烘干、冷却机冷却,计量、包装,制得粒径不同、包膜厚度各异的适用于大田作物的缓释控释复混肥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超,未经张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13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晶片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重组肠道病毒71型病毒VP1抗原的纯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