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造纸污泥制备的吸附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2172.7 | 申请日: | 201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4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高永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永宏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B09B3/00 |
代理公司: | 宁夏专利服务中心 64100 | 代理人: | 徐淑芬 |
地址: | 755000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造纸 污泥 制备 吸附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造纸污泥制备的吸附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已经使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粘土类吸附剂(包括:膨润土、凹凸棒、硅藻土、沸石、高岭土及其经过活化、改性或交联的产物)、高分子吸附剂(包括:合成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复合吸收剂(如铝钒土——钢渣吸附剂;凹凸棒粘土与钢渣混合设备AT-CS吸附剂;天然沸石与镁铝等化合物按一定配比混合制得FMA吸附剂、复合吸附树脂)等。
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良吸附剂早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至今是印染废水的最好吸附剂,目前世界活性炭产量年约70万吨,其中50%~60%用于水处理,但由于活性炭价格昂贵限制了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粘土类吸附剂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还未大面积推广使用。复合剂吸附因生产工艺复杂,目前也没有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废物资源——造纸污泥制备的吸附材料。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造纸污泥制备的吸附材料,其特征是:将经预处理后的造纸污泥、粉煤灰和红土按照6.5~7.5:1~1.5:1.5~2的重量比混合、搅拌均匀,加入上述混合原料重量的20%的水,搅拌均匀,然后压制成型,自然风干后,在900℃~1000℃下的内热式闷火炉中烧结1.5~2个小时至深度炭化,后降温至500℃,采用炉内喷水的方式活化1~1.5小时,造粒即得;
所述造纸污泥的预处理是指将造纸污泥脱水干燥至含水量10-15%,然后用粉碎机粉碎至粒径0~0.055毫米;
所述红土的预处理是指将红土粉碎至粒径0.3~0.5毫米;
所述的粉煤灰为粗渣,将粉煤灰粗渣进行筛分,使其粒度为0.1~0.5毫米。
本发明中所称的“造纸污泥”是指造纸厂生产加工所产生的污泥,造纸污泥主要组成部分为:能炭化的组分(木质纤维、半纤维、淀粉等);不能炭化的部分(沉淀碳酸钙、无机物、泥砂等),烧结时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当温度在1000℃左右时在坯料中起熔剂作用,能降低坯体的烧结温度和熔点,同时也缩短了熔烧过程,因碳酸钙分解时产生气体二氧化碳在坯体中生成微孔,经活化生成吸附材料。
本发明所称的粉煤灰是一种工业废渣,来源广泛,价格极其低廉,由于粉煤灰的化学组成和多孔性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可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COD和色度等化学物质。
本发明既充分利用了废物资源,解决废物资源的乱堆乱放,污染环境问题,实现变废为宝,资源再利用,又能获得价格低廉,吸附性好的吸附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65kg已脱水干燥至含水量为10%~15%的造纸污泥用粉碎机粉碎,处理至粒径小于0.055毫米,15kg粉煤灰进行筛分处理至粒度为0.1~0.5毫米,20kg红土也用粉碎机粉碎,使其粒度为0.3~0.5毫米,然后将上述三种原料用搅拌机混合均匀,加入20kg水,再经搅拌机混合搅拌后进行压坯,后放入内热式闷火炉中烧结,烧结温度900℃~1000℃,最高烧结温度为1000℃时保温1.5~2小时完成炭化,炉温降至500℃,采用炉内喷水的方式进行活化,活化时间为1~1.5小时,就可获得复合吸附材料成品,对它们进行各项指标检验,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将75kg已脱水干燥后的造纸污泥用粉碎机粉碎,处理至粒径小于0.055毫米,10kg粉煤灰进行筛分处理至粒度为0.1~0.5毫米,15kg红土也用粉碎机粉碎,使其粒度为0.3~0.5毫米,经搅拌机混合均匀后,加入20kg水,再经搅拌机混合搅拌后进行压坯,然后放入内热式闷火炉中烧结,最高烧结温度为1000℃时保温1.5~2小时完成炭化,炉温降至500℃,采用炉内喷水的方式进行活化,活化时间为1~1.5小时,就可获得吸附材料成品,对它们进行各项指标检验,结果见表一。
表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永宏,未经高永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21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