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2444.3 | 申请日: | 201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3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俊;赖志章;蔡罗贤;何昆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县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的显示品质不受触控元件影响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无线移动通信和信息家电等各项应用的快速发展,为了达到更便利、体积更轻巧化以及更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的输入装置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转变为触控显示面板(touch displaypanel)。在现今一般的触控显示面板设计中,按触控感测模式的设计原理分类,大致可区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声波式以及电磁式等,其中又以电阻式及电容式为主流;按结构组成分类,则可分为外挂式(adhesive type)及内建式(built-in type)两种。
然而,这些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都是将触控面板或是触控用的元件配置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所以,显示面的显示品质极容易因为触控面板或触控元件的配置而变得不理想。另外,为了维持良好的光线穿透性质,触控面板以及触控元件必须尽量用透明材质来制作。因此,如何妥善整合显示面板以及触控元件,改善生产制程,并防止上述各项不利因素的产生,实为目前触控显示面板生产技术上亟待克服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触控元件配置于显示模组背面而不会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模组、一电路板以及一绝缘弹性件。显示模组具有一显示面,且显示模组包括一金属背框,而金属背框与显示面相对。电路板配置于显示模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电路板具有多个电容感测元件,其对应显示模组的多个角落配置。绝缘弹性件配置于电路板与显示模组之间。电容感测元件与金属背框相隔一可变间距,且电容感测元件与金属背框之间的一感应电容随可变间距而改变。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在电容感测元件与显示模组的金属背框之间配置绝缘弹性件,而使电容感测元件感测的感应电容随电容感测元件与金属背框的间距而改变。因此,触控显示装置不需在显示模组的显示面上配置任何的触控元件即可在不影响显示品质的前提下达到触碰感测的功能。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装置的触控感测方法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上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ΔC:参考电容值; 110、210:显示模组;
110a、210a:角落; 110b:显示面;
112、112’:金属背框; 112a:框架部;
120、220:电路板; 122、222:电容感测元件;
124、224:触控晶片; 126、226:线路层;
130:弹性绝缘层; 230:弹簧;
BL:左下角; BR:右下角;
C:感应电容; Cm:合向量;
Cm1、Cm2:向量; Cmx、Cmy:分量;
d:可变间距; O:原点;
P:触碰位置; TL:左上角;
TR:右上角; U、V、X、Y:轴;
100、100’、200:触控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触控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模组110以及一电路板120。显示模组110可以是由平面显示面板所构成的显示模组。例如,显示模组110可以是一液晶显示模组、一电子纸显示模组、一有机发光显示模组、一等离子体显示模组等。电路板120上则配置有多个电容感测元件122以及一触控晶片124。触控晶片124例如是通过配置在电路板120中的线路层126电性连接至这些电容感测元件122。并且,电容感测元件122的配置位置例如是对应显示模组110的多个角落110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24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