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束可调式扭转梁悬架及其构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82490.3 申请日: 2010-05-21
公开(公告)号: CN101830155A 公开(公告)日: 2010-09-15
发明(设计)人: 侯炜;周胜斌;徐有忠 申请(专利权)人: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B60G11/18 分类号: B60G11/18
代理公司: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代理人: 徐晖
地址: 241009 安徽***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前束可 调式 扭转 悬架 及其 构成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相对普通扭转梁式后悬架可以提高侧向力转向和纵向柔度等悬架性能的前束可调式的扭转梁式悬架,具体涉及一种前束可调式扭转梁悬架及其构成方法。

背景技术

扭转梁式悬架以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后悬架中,而在中高档轿车中为了实现更好的操纵稳定性所采用的多连杆式等独立悬架可对车轮前束角、外倾角等实现精确的控制从而整车动力学性能要明显优于扭转梁式后悬架。而悬架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后悬架的设计中,通常独立悬架可以实现对车轮的精准控制而达到较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但是其由于制造成本过高,布置空间较大而限制了其在中小型乘用车上的应用。扭转梁式后悬架制造成本较低、布置空间较小可得到最大的车内空间而广泛应用于中小型车后悬架中,但扭转梁式后悬架主要靠横梁结构的变形来实现悬架特性的控制,故而限制了采用该悬架的汽车的性能的提高。扭转梁式悬架各项K&C性能中很难使纵向柔度和侧向力转向两项性能达到平衡。若想提高侧向力转向特性,提高整车的不足转向度时悬架的纵向柔度必然大幅度减小,造成乘坐舒适性很差;要想得到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则必然减小了侧向力转向特性,整车的不足转向度则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扭转梁式悬架难以使纵向柔度和侧向力转向两项性能达到平衡,导致乘坐舒适性差或者整车转向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束可调式扭转梁悬架及其构成方法,在普通扭转梁悬架的拖曳臂前端再加装一个衬套,只需对衬套的刚度进行合理的设置就可实现较好的纵向柔度和侧向力转向性能。有效对悬架的纵向柔度和侧向力专项性能实现精确的控制,从而可有效提高整车的动力学性能,可在将纵向柔度提高的同时增大悬架的侧向力转向,从而提高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乘坐的舒适性。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前束可调式扭转梁悬架,包括前束控制杆和拖曳臂,所述前束控制杆通过第一衬套连接至车身,所述前束控制杆通过第三衬套与拖曳臂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束控制杆与拖曳臂之间还通过第二衬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衬套为前束控制杆与拖曳臂之间的柔性连接衬套。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衬套与第三衬套之间相互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包括一根横梁,所述前束控制杆通过第一衬套连接至该横梁。

进一步地,所述前束控制杆为两根,所述拖曳臂为两根。

上述前束可调式扭转梁悬架的构成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在拖曳臂前端加装第三衬套;

(2)对该衬套的刚度进行调节并完成设置。

进一步地,在拖曳臂与前束控制杆之间加设第二衬套。

进一步地,调节所述第二衬套使之完成前束控制杆与拖曳臂之间的柔性连接。

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对普通扭转梁结构进行了微小的改进,就大幅提高了悬架的纵向柔度和侧向力转向性能,改进后的悬架在其较低的成本下实现了优良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前束控制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纵向柔度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3为侧向力转向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中:1.第一衬套,2.第二衬套,3.第三衬套,4.前束控制杆

虚线/实线:采用/不采用本发明的悬架结构数据

图2图示数据:纵向柔度

图3图示数据:侧向力转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的前束可调式的扭转梁悬架,包括,两根拖曳臂,一根横梁,两个前束控制杆等主要部件,各部件之间通过衬套连接。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图2和图3为该悬架的动力学仿真结果,图2为纵向柔度曲线,图3为侧向力转向曲线。从图2可以看出,采用该种悬架结构以后,纵向柔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几乎可以达到初始纵向柔度的一倍,从而可得到很好的乘坐舒适性;从图3可以看出,悬架的侧向力转向也有很明显的提高,这样整车的不足转向度得到了提高,行使的稳定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综上,可以看出采用该设计以后,可以得到很好的纵向柔度与侧向力转向之间的平衡,实现了普通扭转梁所不能实现的功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24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