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焚烧飞灰二次气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2704.7 | 申请日: | 201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刘阳生;曾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阳生;曾辉 |
主分类号: | A62D3/30 | 分类号: | A62D3/30;A62D3/40;A62D101/08;A62D101/43;A62D101/28;A62D10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蒋常雪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焚烧 二次 气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焚烧飞灰二次气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垃圾焚烧技术已经成为大城市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手段之一。
垃圾焚烧烟气经过净化处理后,产生大量的焚烧飞灰,如机械炉排焚烧炉产生的飞灰量相当于原生垃圾量的5%,流化床焚烧炉产生的飞灰量甚至达到相当于原生垃圾量的20%以上。由于飞灰中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污染物,按照我国的危险废物名录,飞灰属于危险废物范畴,应该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
目前国内外的飞灰处置方式主要包括水泥固化稳定化、石灰稳定化、飞灰水洗后煅烧、飞灰熔融以及飞灰药剂稳定化等,但均存在各自的问题。
(1)水泥固化稳定化。通过加入飞灰量10~30%的水泥将飞灰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固化在水泥块中。固化后的飞灰体积明显增加,占用填埋场地。
(2)石灰稳定化。在飞灰中加入10~20%的石灰将飞灰中的重金属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实现重金属的稳定化。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飞灰中的重金属仍然容易浸出,而且飞灰中的有机污染物没有被固化下来。
(3)飞回水洗后煅烧。按照重量比为飞灰∶水=2~10∶1的比例,将飞灰中的盐类经水洗脱除,残余的固体经过700~900℃的高温煅烧,得到可以代替部分建筑沙石的骨料;或者将水洗后的残余固体送入水泥窑煅烧,进入水泥之中。该技术的主要问题是水洗液中含有大量的盐类和重金属,很难处置。
(4)飞灰熔融。在13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飞灰被熔融,其中的重金属被固化在玻璃化的残渣中,有机污染物被高温分解。该技术对于飞灰的脱毒和稳定化效果很好,但是处置成本很高,只有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
(5)药剂稳定化。在飞灰中加入1~10%的化学药剂,使飞灰中的重金属转化为难溶的化合物而被稳定化。该方法对于飞灰中的有机污染物无任何处置或分解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垃圾焚烧飞灰二次气化方法,它在高温下通过添加氯制剂促使飞灰中的重金属铜、锌和铅转化为气态的氯化物,进入二次飞灰之中通过布袋除尘器捕集下来。重金属的气化效率超过80%。原始飞灰中的二噁英被高温分解。二次飞灰中重金属含量超过40%,可以用于湿法冶炼从而回收金属。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垃圾焚烧飞灰二次气化方法,所述方法为以氯盐为含氯制剂,按照氯盐/飞灰=0.1~2%的质量比加入到垃圾焚烧飞灰之中,混合均匀,在800~1000℃下,加热1~2小时,将飞灰中的重金属铜、锌、铅以气态氯化物的形式释放出来,再经过空气冷却至160℃以下,由布袋除尘器捕集,得到二次飞灰。
所述氯盐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或氯化镁。
本发明将飞灰中的重金属视为资源,而不是污染物。通过添加氯制剂,在高温下促使飞灰中的重金属二次气化而被回收,二噁英被分解,残余飞灰被转化为惰性的固体废物。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以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等氯盐为含氯制剂,按照氯盐/飞灰=0.1~2%的质量比加入到垃圾焚烧飞灰之中,混合均匀。在800~1000℃下,加热1~2小时,将飞灰中的主要重金属铜、锌、铅以气态氯化物的形式释放出来,再经过空气冷却至160℃以下,由布袋除尘器捕集,得到二次飞灰。
(2)含氯制剂可以促使飞灰中80%以上的重金属铜、锌、铅以气态氯化物的形式进入到二次飞灰之中,二次飞灰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40%,有利于下一步的金属资源化。
(3)飞灰经过高温二次气化处理后,二噁英被分解,残余飞灰中的重金属被固化从而转变为惰性固体废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垃圾焚烧飞灰的高温二次气化流程图。
图中:1.含氯制剂与垃圾焚烧飞灰的混合物,2.焚烧飞灰二次气化反应器,3.残余飞灰,4.二次气化产生的高温烟气,5.空气冷却室,6.布袋除尘器,7.二次飞灰,8.引风机,9.烟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阳生;曾辉,未经刘阳生;曾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27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液相制备轴向加压层析柱装置
- 下一篇:足下垂自适应刺激器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