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螺纹钢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3312.2 | 申请日: | 201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1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朱远志;梁冬梅;吴志方;李俊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54 | 分类号: | C22C38/54;C22C38/58;B21B37/74;B21B37/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樊戎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螺纹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螺纹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螺纹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螺纹钢属于长条材,主要为建筑用钢材,是一个相对比较古老的产品。但随着高速公路等诸多基础建设以及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螺纹钢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国内高品位铁矿石少,许多钢厂均依靠进口铁矿石以维持生产,故螺纹钢的成本较高。
因而,希望生产高强度、低成本的螺纹钢筋已引起技术人员的高度关注。以20MnSi螺纹钢为例,为了提高强度,许多钢厂在合金中添加价格比较昂贵的Nb、V、Ti等合金元素[张孟一,卢定才,吕瑞国,HRB400螺纹盘条的试制,江西冶金,2005(1)],然后根据这些元素的合金化的特点,进行控轧、控冷。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强度,但却使产品的成本增加。同时,这些元素的添加量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其所形成化合物的聚集,降低产品的综合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综合性能高的高强度螺纹钢及其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20MnSi螺纹钢的化学组分基础上,冶炼时外加20MnSi螺纹钢的0.001~0.1wt%的Ti、0.0008~0.5wt%的B和0~0.5wt%的V,经连铸或半连铸成铸坯;再将铸坯均热,在1000℃~1200℃条件下粗轧,变形量为40~80%;然后在950℃~1100℃条件下中轧,变形量为30~70%;最后在700℃~900℃条件下精轧,变形量为10~40%。
所述的20MnSi钢的化学组分是:C为0.17~0.23wt%;Mn为1.3~1.7wt%;Si为0.4~0.7wt%;Ni≤0.03wt%;Cr≤0.03wt%;P≤0.045wt%;S≤0.045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所述的冶炼时外加是指以冶炼的20MnSi螺纹钢的化学组分为100wt%,另外再添加元素的添加量为20MnSi螺纹钢质量的百分比;添加硼时钢水中的自由氧和氮含量分别为3~15ppm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利用比较廉价的硼来代替Nb、V等价格较高的元素。硼在元素周期表中是一种比较靠前的元素,其位置接近碳,原子半径小,可以直接处在铁的八面体间隙中,通过固溶强化,使铁的晶体学点阵产生畸变,位错运动时受到柯垂尔气团的拖拽阻碍作用,达到提高钢强度的目的;强度提高的同时,延伸率降低不大,所制造的螺纹钢比同规格普通20MnSi螺纹钢强度高出100~150MPa,而且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另外,硼有向晶界偏聚的倾向,因此必须控制好硼的微观分布。本发明对微观分布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控轧、控冷技术实现的,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强度,还降低产品的成本100~300元/吨。Nb、V主要是在钢中形成碳化物和氮化物,通过碳化物阻碍位错运动来使合金变形抗力增加,是以弥散强化的方式来提高钢的强度。弥散强化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其延伸率也会有较大下降。
因此,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强度高和综合性能好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并非对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具体实施方式所涉及的20MnSi螺纹钢的化学组分是:C为0.17~0.23wt%;Mn为1.3~1.7wt%;Si为0.4~0.7wt%;Ni≤0.03wt%;Cr≤0.03wt%;P≤0.045wt%;S≤0.045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为避免重复,在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实施例1
一种高强螺纹钢及其制造方法:在20MnSi螺纹钢的化学组分基础上,冶炼时外加20MnSi螺纹钢的0.001~0.01wt%的Ti、0.0008~0.05wt%的B和0.001~0.05wt%的V,经连铸或半连铸成铸坯;再将铸坯均热,在1000℃~1100℃条件下粗轧,变形量为40~60%;然后在950℃~1050℃条件下中轧,变形量为30~50%;最后在700℃~800℃条件下精轧,变形量为10~30%。
本实施例在添加硼时钢水中的自由氧和氮含量分别为8~15ppm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33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气相增密炉炉体
- 下一篇:高导热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