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电混合动力多模式无级变速驱动系统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6386.1 | 申请日: | 201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0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延 |
主分类号: | B60W20/00 | 分类号: | B60W20/00;B60W10/06;B60W10/26;B60W10/08 |
代理公司: | 丹东汇申专利事务所 21227 | 代理人: | 徐枫燕 |
地址: | 118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模式 无级 变速 驱动 系统 控制 方法 | ||
领域
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是车用油/电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之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全球能源的日益紧缺和多国为应对全球变暖而推出的碳减排政策,使得车用混合动力系统的开发和可行性研究变得越来越紧迫,对这种新型车辆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和提高。现有的油/电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均是在原有的燃油发动机基础上设置电驱动动力源——电动机以及发电机共同构成的,其中较为成功的日本丰田公司(TOYOTA)推出的“高效热机-双电机-行星齿轮无级变速系统”就采用了这一构成方式,它采用了最少电池的技术方案,它的工作方式是电机、发电机和发动机之间频繁变换,控制方法繁琐、节能效果有限。大多数已有的这些借助于电动力源的车用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力机之间只进行单纯的切换和转换工作,控制方法简单,在技术操作方法上没有合理有效地搭建电动力源和发动机之间协同工作关系,因而已有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无法以降低能耗为目的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驱动潜能,另外,多数已有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也没有在减排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少数采用的也是因电动力机替代燃油发动机的驱动工作时段而产生的,没有充分展示混合动力在减排方面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电混合动力多模式无级变速驱动系统控制方法,通过运用该控制方法使得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及发电机之间能够保持在最有效的运行和协同运行状态中,尤其是使得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能够在各自的高效运行区运行,从而实现高效降耗、环保低排的技术目的。
本发明专利申请提供的油/电混合动力多模式无级变速驱动系统控制方法,以油/电混合动力多模式无级变速驱动系统为基础,该油/电混合动力多模式无级变速驱动系统包括有发动机及发动机预热器和发动机起动机,还包括有低速电动/发电机,高速电动/发电机,低速电动/发电机和高速电动/发电机电连接的蓄电池组,发动机与尾气处理器相接,尾气处理器上安装有尾气预热器,发动机输出动力经发动机离合器与动力耦合箱传动连接,低速电动/发电机经低速离合器与动力耦合箱传动连接,高速电动/发电机经高速离合器与动力耦合箱传动连接,动力耦合箱的输出轴与驱动桥传动连接;发动机、发动机预热器和发动机起动机受控于发动机 控制器,低速电动/发电机、高速电动/发电机和蓄电池组受控于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控制器的执行线路连接发动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尾气处理器、动力耦合箱、驱动桥和三离合器,动力系统控制器分别设置有与发动机进气口和尾气处理器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温度采集单元、与蓄电池组连接的电量采集单元、与发动机转速传感部件连接的转速采集单元、与制动器传感部件连接的制动状态采集单元,分别采集执行温度检测、蓄电池组电量检测、转速或加速度检测和车速检测,其控制方法为:
①、冷或热起动:
由动力系统控制器采集、变送、检测蓄电池组的电量以及发动机进气口和尾气处理器温度值,判断蓄电池组电量是否达到所设定的蓄电池下限值,若蓄电池组电量超过蓄电池下限电量值,且发动机进气口和尾气处理器温度值也分别低于设定的温度门槛值时,向发动机控制器和尾气处理器控制器发出工作执行指令,由发动机预热器和尾气预热器进行预热工作;若蓄电池组电量低于蓄电池下限电量值,且发动机进气口和尾气处理器温度值也低于设定的温度下限值时,动力系统控制器启动发动机、由发动机带动一发电机为蓄电池组补充电量,并继续检测判断蓄电池组电量;
②、低速起动及行驶:
动力系统控制器采集、变送、检测蓄电池组电量,判断蓄电池组电量是否达到所设定的蓄电池下限值,若蓄电池组电量超过蓄电池下限值,动力系统控制器向电机控制器发出执行指令,起动低速电动/发电机经动力耦合箱驱动驱动桥;若蓄电池组电量低于蓄电池下限值,动力系统控制器向发动机控制器发出执行指令,由发动机起动机起动发动机空转至理想转速后,带动高速电动/发电机为蓄电池组补充电量,再由蓄电池组为低速电动机驱动运行提供工作电源;
③、中、高速行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延,未经张洪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63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