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团热水造球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7611.3 | 申请日: | 201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0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宾;马丰华;齐立伟;曹哲;惠施亚;许晓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24 | 分类号: | C22B1/24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孔金满 |
地址: | 114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矿业中的球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球团热水造球方法。
背景技术
在球团厂造球过程中,毛细水起着主导作用。当物料润湿毛细水阶段,物料的成球过程才获得相应的发展。因为毛细水将水滴周围的颗粒拉向水滴中心而形成了小球。常规的球团用水为常温水,其成球效率以及生球抗压强度都较低,成球速度慢,而且生球的表面光洁度不够理想,同时,膨润土的活性也较低,其反应速度也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球团热水造球方法,以提高球团矿生球质量;提高成球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球团热水造球方法,包括配料、加水混合、搅拌造球和烧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水混合时所用的水温度为35℃-50℃的热水。
所述的热水为回收的链篦机上托轴冷却水。
本发明通过研究水温对造球过程及生球质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室实验论证链篦机上托轴冷却水回水余热温度及利用价值,合理利用链篦机上托轴冷却水回水余热实现热水造球。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原料配比不变的情况下,混合料水分控制在8%-9%时,随着造球用水温度的升高,生球的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从试验过程来看,成球速度相对加快,表面光洁度增强。
本发明的优点是:进一步改善了球团矿质量,产品一级品率、合格率分别提高1%;由于生球质量、成球性的提高,系统返料减少,造球盘台时产量提高显著,同时由于生球质量提高,回转窑气氛稳定,减少了结圈事故对生产的影响,而且减轻了链篦机冷却水塔的负荷,提高了循环水冷却效率,实现了节能降耗,年创效益361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球落下强度的曲线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生球抗压强度的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的水温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球团热水造球方法,包括配料、加水混合、搅拌造球和烧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水混合时所用的水温度为35℃-50℃的热水。
所述的热水为回收的链篦机上托轴冷却水,利用链篦机上托轴冷却水进行造球,既减轻冷却水塔的负荷,又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图1中的横坐标表示实验日期,纵坐标表示生球落下强度。
图2中的横坐标表示实验日期,纵坐标表示生球抗压强度。
图3中的横坐标表示实验日期,纵坐标表示热水温度。
实验结果表明:
(1)在各种原料配比不变的情况下,混合料水分控制在8%-9%时,随着造球用水温度的升高,生球的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从试验过程来看,成球速度相对加快,表面光洁度增强。
(2)利用热水造球,生球质量得到提高,系统返料量减少5-8%,返料系统的设备负荷减小,延长了其设备的使用周期,而且减小了冷却塔的冷却负荷,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3)在相同原料的条件下,对膨润土进行的对比试验表明:在常温20℃时,膨润土的反应时间为24小时;将水温提高到30-35℃时,膨润土的反应时间为21小时;将水温提高到40-45℃时,膨润土的反应时间为19小时。由此可见,使用热水造球后,生球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都有明显的提高,生球的密实性、表面光洁度和成球速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当水温超过50℃时,由于膨润土反应速度过快,膨润土迅速成为脑状,因此合适的水温应在35-50℃。
工业性试验:
某球团厂选取了采用热水造球的4#造球盘和采用常温水造球的9#造球盘进行对比试验,从工业试验数据来看,在各种原料条件不变,混合料水分控制在8.5%的情况下,如图1、图2、图3所示,虽然水温对生球质量的趋势呈现出不完全的线性关系,但有一个总体趋势是:造球水温较高的4#造球盘,其抗压强度和落下强度均高于造球水温较低的9#造球盘。
该球团厂现有10台造球盘,实施本发明后,
1、生球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品一级品率、合格率分别提高1%。按每吨增效20元,年产195万吨计算,年可增效益58.5万元。
2、造球盘台时产量提高显著。开动8台造球盘就可满足生产需要,少开动两台造球盘,年节电65.66万元。
3、由于生球质量提高,系统返料减少5-8%。按返料减少5%计算,年节省电费3.19万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未经鞍钢集团矿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76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