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源静压高速主轴支承结构及其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9555.7 | 申请日: | 201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1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悦;王晓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C32/06 | 分类号: | F16C32/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谢伟;曾旻辉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源 静压 高速 主轴 支承 结构 及其 运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源静压高速主轴支承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机械行业中,主轴的径向支承元件大多采用滚珠轴承,但当主轴高速旋转时,滚珠轴承的磨损加大,通用的作法是加入润滑剂或润滑油进行润滑,但加入润滑油或润滑剂,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现有已有人采用空气静压轴承作径向支承元件,即在主轴与径向支承之间设有压缩空气腔,并在压缩空气腔内通以高压气,并在主轴与径向支承之间形成压力气膜,减少两者之间的磨损,但此种结构需要将高压空气气源通过进气口接入高压空气腔,投入成本高,不利于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无源静压高速主轴支承结构,本发明的结构更简单,降低了投入成本。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源静压高速主轴支承结构,包括径向支承、主轴,主轴安装在径向支承内,在主轴与径向支承之间设有压缩空气腔;在径向支承上设有进气口,在主轴上还设有叶片,该叶片位于压缩空气腔内。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无源静压高速主轴支承结构的运行方法,主轴在径向支承内高速旋转的同时带动叶片旋转,叶片旋转时,在叶片与进气口之间形成负压腔,外界的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到负压腔内,并在叶片的作用下进入压缩空气腔,高压空气在压缩空气腔内,使主轴与径向支承之间形成压力气膜,减少主轴与径向支承之间的磨损。
前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细化的技术方案可以是:
所述叶片为左叶片及右叶片,左叶片、右叶片分别位于进气口的两侧;所述负压腔位于左叶片及右叶片之间。
相对的左叶片及右叶片的其中一端相互靠近、另一端相互远离。
在所述径向支承与所述转轴之间还设有侧压缩腔;侧压缩腔分别位于所述压缩空气腔的旁侧,侧压缩腔与所述压缩空气腔相通。
所述侧压缩腔为左压缩腔、右压缩腔;左压缩腔、右压缩腔分别位于所述压缩空气腔的两侧,左压缩腔和/或右压缩腔均与所述压缩空气腔相通。压缩空气腔内的高压空气还可以进入左压缩腔、右压缩腔,并分别在压缩空气腔、左压缩腔、右压缩腔处形成压力气膜,提高主轴旋转时的稳定性。
所述径向支承包括中部支承、左部支承及右部支承,所述压缩空气腔、左压缩腔、右压缩腔分别设于中部支承与所述主轴之间、左部支承与所述主轴之间、右部支承与所述主轴之间。该结构易于加工,降低加工的难度。
在所述中部支承、左部支承之间设有左通道,在所述中部支承、右部支承之间设有右通道,所述压缩空气腔、左压缩腔通过左通道相通,所述压缩空气腔、右压缩腔通过右通道相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是:主轴高速旋转时,叶片将外界的空气压入压缩空气腔,并在主轴与径向支承之间形成压力气膜,减少主轴与径向支承之间的磨损,并且不需外界提供高压气源,结构简单,投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轴,2、压缩空气腔,3、进气口,4、左叶片,5、右叶片,6、负压腔,7、左压缩腔,8、右压缩腔,9、左通道,10、右通道,11、中部支承,12、左部支承,13、右部支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无源静压高速主轴支承结构,包括径向支承、主轴1,主轴1安装在径向支承内,在主轴1与径向支承之间设有压缩空气腔2;在径向支承上设有进气口3,在主轴1上还设有叶片,该叶片位于压缩空气腔2内,主轴1旋转时,叶片与进气口3之间形成负压腔6。
其中,所述叶片为左叶片4及右叶片5,左叶片4、右叶片5分别位于进气口3的两侧;负压腔6位于左叶片4及右叶片5之间,相对的左叶片4及右叶片5的其中一端相互靠近、另一端相互远离,且左叶片4及右叶片5相对于进气口3对称。
在径向支承与主轴1之间还设有左压缩腔7、右压缩腔8;左压缩腔7、右压缩腔8分别位于压缩空气腔2的两侧,左压缩腔7、右压缩腔8均与压缩空气腔2相通;所述径向支承包括中部支承11、左部支承12及右部支承13,压缩空气腔2、左压缩腔7、右压缩腔8分别设于中部支承11与主轴1之间、左部支承12与主轴1之间、右部支承13与主轴1之间;在中部支承11、左部支承12之间设有左通道9,在中部支承11、右部支承13之间设有右通道10,压缩空气腔2、左压缩腔7通过左通道9相通,压缩空气腔2、右压缩腔8通过右通道10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95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铝7石墨半固态复合板的均匀后处理方法
- 下一篇:转炉烟气系统活动烟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