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役油气管道遭遇采空区塌陷破坏复位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9674.2 | 申请日: | 2010-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1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正;姜勇;窦增福;王海龙;牛麦针;刘鑫;孙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F16L1/11;F16L55/16;F17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金杰;任清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管道 遭遇 采空区 塌陷 破坏 复位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在役油气管道遭遇采空区塌陷破坏复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复位施工方法的工艺流程依次为:
1)施工准备;
2)管道雷迪定位、放线;
3)作业带清理及人工开挖管沟;
4)释放管道应力;
5)测量管道本体坐标及管道本体关键部位安装应力监测装置;
6)分析管道受力情况,确定拟抬管段及计算管道抬升高度;
7)布设吊点及关键焊缝超声波探测;
8)确定各吊点单次抬升高度;
9)分次抬升管道并分次探测关键焊缝内部情况及分次检测管道关键部位应力值;
10)管道标高复测;
11)夯填管底空隙;
12)释放吊点;
13)超声波检测焊缝;
14)防腐层补口补伤;
15)管线恢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油气管道遭遇采空区塌陷破坏复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准备包括搞清楚以下技术内容和设备的准备:
1)沉降的管道1本体各项技术参数;
2)沉降的管道1原始标高;
3)沉降的管道1有无弹性敷设;
4)拟抬升管段所含弯管数量、弯管的各种技术参数;
5)考察现场实际情况;
6)在沉降的管道1本体安装应变监测装置;
7)准备测量沉降的管道1及其附近变化山体的坐标;
8)准备对沉降的管道1的抬升高度进行计算;
9)起吊设备和材料准备:
①沉降的管道1抬升选用性能稳定易于操作的手拉葫芦5,手拉葫芦5的承载力是被起吊沉降的管道1重量的的2倍以上;
②吊带应选用能够承载被起吊沉降的管道1两倍以上重量的扁平带或吊绳;
③起吊横梁选用无缝钢管6,钢管6的规格同样需要考虑被起吊沉降的管道1的重量,必须选用应力和挠度能满足条件的无缝钢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油气管道遭遇采空区塌陷破坏复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位置定位放线是管道开挖前用雷迪每隔9-11m探测出拟抬管段的准确位置及标高,在地表沿沉降的管道1中心撒出白灰线标明管道位置,根据沟槽开挖安全施工规范确定管沟上口宽度,在每个探测点处引出标识木桩,在木桩上标明管道埋深;地形起伏较大段,加密探测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油气管道遭遇采空区塌陷破坏复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带清理及人工开挖管沟是按常规管道建设扫线的方式清理作业带;在满足作业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作业带的清理范围;人工开挖管沟:
1)地表40-50cm熟土开挖后,外运到作业带以外的地方堆放,待恢复管线后,回填至地表,满足植被生长需要;
2)开挖管沟按人工开挖管沟规范执行,开挖至管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油气管道遭遇采空区塌陷破坏复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沉降的管道1应力是:
1)沉降的管道1完全暴露后,最少放置8小时,待管道本体释放自身的应力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需注意的是,在释放应力的全过程需要随时观察沉降的管道1的位移情况,做好原始记录;
2)在沉降的管道1沿线准备好适量的沙袋,随时应对管道超范围的位移;
3)现场预备随时应对沉降的管道1不可预见的变化;
4)待沉降的管道1自由度释放完成后,在抬升之前,为防止沉降的管道1变形及雨天漂管,在沉降的管道1上每隔11-13m用编织袋2装土进行压重;管道两侧各1m宽,顶部1.2m高;
5)沉降的管道1暴露后,为防止热天阳光暴晒,在沉降的管道1上面铺垫一层草袋子或麻袋片,在阳光强烈的时候用人工在上面浇水降温,防止管线过热发生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役油气管道遭遇采空区塌陷破坏复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沉降的管道1本体坐标是沉降的管道1本体每隔9-11m设置一处测点,弯头弯管处加密测点的设置;每处测点的坐标测量包括:横坐标X、纵坐标Y、高程H三组数据,坐标读取的频率按地形变化的幅度确定;
据读取到的坐标数据,分析沉降的管道1当前坐标和原始坐标,确定拟抬升管段和计算沉降的管道1抬升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967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