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1028.X | 申请日: | 201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1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马政生;马涛;陈安强;黄岳元;雷闫盈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33/08 | 分类号: | C08L33/08;C08F220/18;C08F218/08;C08F220/14;C08F220/06;C08F220/58;C08F2/30;C08F2/26;C09J133/08;E04F13/04;E04G2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2 | 代理人: | 谢钢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古代 建筑 油饰 彩画 修复 材料 及其 制备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技术,该修复材料为乳液黏合剂,可作为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修复的粘结材料,属于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古代建筑油饰彩画的地仗层位于颜料层和木基层之间,一般厚度约为4~6mm。在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后,由于环境(温度、湿度、光、风沙尘等)、生物(微生物、昆虫等)、附着基体以及制作材料等综合原因,一般会发生地仗离骨、地仗鼓包和地仗裂缝等问题,严重损害文物。
地仗的空鼓、起皮等病害主要发生在地仗层和木基层之间。常用的修复方法是黏合剂灌浆和揭取-修复加固-回贴工艺[汪万福等,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技术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18(1)]。灌浆修复方法是将黏合剂通过注浆管直接灌注在地仗空鼓处自然流平,干燥固化后修复注浆孔。此工艺对文物的损害程度最低,成为古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空鼓、起皮病害首选的修复工艺。对于空鼓起皮面积较大的地仗层,采取揭取-修复加固-回贴修复方法,过程是揭取病害地仗,将配制好的胶黏剂均匀涂敷在地仗层和支撑体上,而后进行回贴,并进行铆接加固,待黏合剂固化后,去掉铆钉,对颜料层补色作旧。这两种修复方法黏合剂的流动性要求不一。灌浆工艺需要黏合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较低的粘度,以便能更好的到达病害部位,使得地仗层均匀的与支撑体(木基层或墙面层)粘结;揭取-修复加固-回贴工艺则需要胶黏剂具有较大的固含量和较高的粘度具有较短的固化时间,以减少胶黏剂的流失,降低对颜料层造成的污染。
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的修复工作对于黏合剂的选择与应用有其文物保护的特殊规范和要求。
(1)有效保护原则。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其特殊性,不单一追求黏合剂粘结强度,过高的粘结强度反而不利于文物本体保护,可能造成新的断面,不利于文物保护。所以在选择黏合剂时,一般选择强度略小于本体强度的胶黏剂,保证文物二次断裂还是从粘结层断裂,以更有效的保护文物本体。
(2)可重复操作原则。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其保护修复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二次修复的可能。充分考虑到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因素,为后人采取更有效的粘结处理方式,启动新的保护修复提供预留空间与可能。为满足古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的“二次修复”要求,即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如60℃),施加一定力,可以将地仗层与木基层分离而不损坏文物。因此,应优先选用热塑性粘结材料。
(3)耐候性。古代建筑油饰彩画既有保存在室内的也有室外的,因此地仗修复粘结材料的性能受四季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4)与尘土的复配性能。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经过了长期的风化和老化,产生了一定量的尘土,在灌浆修复时,无法彻底清除,这就要求黏合剂和尘土一定比例混合后,粘结性能不受影响。
(5)环保原则。要求修复材料尽量是水基无毒产品。
综上所述,用于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修复的粘结材料要求初粘力好、干燥速度快、对两种界面相容性好、耐潮湿、四季粘结力变化不明显、有一定抗老化性、施工方便、符合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等。而现有的粘结剂(如白乳胶、环氧树脂等)内在性能已经固定,只能进行外改性,很难满足地仗修复过程中综合性能的要求。聚丙烯酸酯乳液无毒、无污染、无有机溶剂排放,是公认的环保性材料。根据其单体配比和聚合工艺的不同可以获得不同性能的乳液,已广泛应用于涂料、建筑、印刷、纺织等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冻融稳定性好、界面粘结力好,环保、高温可逆的水性乳液黏合剂,其可作为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的修复材料;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修复材料的制备技术。
本发明实现过程如下:
一种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层修复材料,其组成及重量份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10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夜光型聚酯模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钾锌PVC稳定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