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贴膜用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2010.1 | 申请日: | 201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4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岗;沈峰;邓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33/08 | 分类号: | C09J13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田治 |
地址: | 10250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贴膜用 粘合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合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强度的溶剂型汽车贴膜用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国内汽车市场的繁荣,汽车贴膜行业逐渐形成规模,国内上千家贴膜用粘合剂供应商,由于技术上的缺陷,始终无法进入高端市场。目前,高性能、溶剂型汽车贴膜专用粘合剂技术主要被罗门哈斯、3M等跨国巨头垄断,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技术在逐渐输入国内,但在终端使用时的粘合剂性能上仍无法与上述跨国巨头相抗衡。
目前市场大部分粘合剂产品的缺陷在于:以丙烯酸体系为主体无法满足高持粘、高剥离强度与高透明度、耐候、耐热性的综合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贴膜用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粘合剂具有粘合强度高,透明度、耐候及耐热性能好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贴膜用粘合剂,该粘合剂由下述按质量百分比计的各组分组成:
丙烯酸酯类软单体 25~45%
硬单体 5~10%
丙烯酸酯功能单体 3~10%
溶剂型自由基引发剂 0.1~2.0%
有机溶剂 40~50%
硫醇类链转移剂 0.05~0.5%
硅烷偶联剂 0.5~5%;
将上述各组分中的丙烯酸酯类软单体、硬单体、丙烯酸系功能单体、占总质量2/3的溶剂型自由基引发剂、硫醇类链转移剂混合均匀形成单体混合物,将占所述单体混合物总质量的2/3~3/4单体混合物与1/2的有机溶剂混合形成反应体系,将反应体系升温至76~78℃,反应1~2h,将剩余的单体混合物在2~5小时内滴加入所述的反应体系,滴加完成后,将剩余的溶剂型自由基引发剂与剩余的有机溶剂加入所述的反应体系,升温至82~83℃,保温2~3小时,降温至40~50℃,加入硅烷偶联剂,出料即得到该汽车贴膜用粘合剂。
所述丙烯酸酯类软单体采用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中任意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硬单体采用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任一种。
所述丙烯酸酯功能单体采用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中任一种或任意几种。
所述溶剂型自由基引发剂采用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中的任一种或两种的混合。
所述有机溶剂采用乙酸乙酯与甲苯、二甲苯中的任一种。
所述硫醇类链转移剂采用十二烷基硫醇。
所述硅烷类偶联剂采用氨基硅烷偶联剂。
所述氨基硅烷偶联剂采用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中的任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贴膜用粘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按上述权利要求1的汽车贴膜用粘合剂的配方取各组分;
将其中的丙烯酸酯类软单体、硬单体、丙烯酸系功能单体、占溶剂型自由基引发剂总质量2/3的溶剂型自由基引发剂、硫醇类链转移剂混合均匀形成单体混合液,将占所述单体混合液总质量2/3~3/4的单体混合液与占有机溶剂总质量1/2的有机溶剂混合形成反应体系,将反应体系升温至76~78℃,反应1~2小时,将剩余的单体混合物在2~5小时内滴加入所述的反应体系,滴加完成后,将剩余的溶剂型自由基引发剂与剩余的有机溶剂加入所述的反应体系,升温至82~83℃,保温2~3小时,降温至40~50℃,加入硅烷偶联剂,出料即得到该汽车贴膜用粘合剂。
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粘合剂中,由于在选择软单体、硬单体、功能单体和硅烷偶联剂时,选择折光系数相近的的单体进行聚合,从而保证了制得的粘合剂最终成膜的透明度;并且,通过聚合工艺调整提升了制得粘合剂的分子量,使最终粘合剂的分子量达到650000~800000,比目前市场该类平均分子量在200000~500000之间的粘合剂大幅提高,且该粘合剂分散系数小,保证了成膜的致密性,既提高了透明度,又提高了其隔热性能。摒除了聚合物中双键或苯环的存在,提高粘合剂体系的耐候、耐黄变性能。从而使得该粘合剂具透明度高、致密性好、隔热性好、耐候性好及耐黄变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20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09J 黏合剂;一般非机械方面的黏合方法;其他类目不包括的黏合方法;黏合剂材料的应用
C09J133-00 基于有1个或多个不饱和脂族基化合物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黏合剂,其中每个不饱和脂族基只有1个碳-碳双键,并且至少有1个是仅以1个羧基或其盐、酐、酯、酰胺、酰亚胺或腈为终端;基于此类聚合物的衍生物的黏合剂
C09J133-02 .酸的均聚物或共聚物;其金属盐或铵盐
C09J133-04 .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
C09J133-18 .腈的均聚物或共聚物
C09J133-24 .酰胺或酰亚胺的均聚物或共聚物
C09J133-26 ..丙烯酰胺或甲基丙烯酰胺的均聚物或共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