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焦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4075.X | 申请日: | 2010-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0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津田广之;藏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B13/36 | 分类号: | G03B13/36;G02B7/28;H04N5/22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焦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际使透镜移动来决定焦点位置的聚焦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一般的数码照相机以及便携电话机中所搭载的照相机模块中,大多搭载有自动聚焦功能。在这样的小型照相机中所搭载的自动聚焦功能中,大多采用对比度检测方式。对比度检测方式是实际使透镜移动,从而检测摄像图像内的被摄体的对比度成为最大的透镜位置,并使透镜向该位置移动的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66403号公报
对比度检测方式与向被摄体照射红外线或超声波从而根据其反射波测定到被摄体的距离的主动方式相比较,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但是,具有一直到探测被摄体的对比度被最大化的透镜位置为止需要花费时间的问题。希望在用户半按下快门按钮之后,在1秒以内完成一直到聚焦在被摄体上为止的处理。
但是,一般的数码照相机、以及便携电话机中所搭载的照相机模块的像素数逐年增加,即使这些小型照相机也能够拍摄高清晰的图像。在高清晰的图像中,焦点偏差容易显现,需要更高精度的自动聚焦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实际使透镜移动来决定焦点位置的自动聚焦控制中使对焦精度提高的技术。
本发明的某形态的聚焦控制电路是在具备透镜、用于调整该透镜的位置的驱动元件、用于检测该透镜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的摄像装置中所搭载的聚焦控制电路,具备:反馈均衡器,该反馈均衡器根据由位置检测元件的输出信号所确定透镜的位置、与从外部设定的透镜的目标位置的差分,生成用于使透镜的位置与目标位置一致的驱动信号,并控制驱动元件。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是摄像装置。该装置具备:透镜;将透过透镜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用于调整透镜的位置的驱动元件;用于检测透镜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根据摄像元件的输出信号决定透镜的目标位置的图像信号处理部;和聚焦控制电路,该聚焦控制电路包括反馈均衡器,该反馈均衡器根据由位置检测元件的输出信号所确定的透镜的位置、与由图像信号处理部所设定的透镜的目标位置的差分,生成用于使透镜的位置与目标位置一致的驱动信号,并控制驱动元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实际使透镜移动来决定焦点位置的自动聚焦控制中,能够提高对焦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了实施方式1的聚焦控制电路的摄像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像信号处理部进行的透镜的目标位置的决定处理的图。
图3是表示搭载了实施方式2的聚焦控制电路的摄像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位置检测元件、差动放大电路、低通滤波器以及调整电路的构成例的图。
符号说明:10-透镜;12-驱动元件;14-位置检测元件;16-摄像元件;22-低通滤波器;30-均衡器;31-前馈均衡器;32-高通滤波器;35-反馈均衡器;50-图像信号处理部;100-聚焦控制电路;500-摄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搭载了实施方式1的聚焦控制电路100的摄像装置500的构成的图。摄像装置500具备透镜10、驱动元件12、位置检测元件14、摄像元件16、图像信号处理部(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50以及聚焦控制电路100。这里,省略了图像编码引擎或记录介质等,与自动聚焦控制没有关联的构成要素。
摄像元件16将透过作为光学部件的透镜10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给图像信号处理部50。摄像元件16可以采用CCD传感器或者CMOS图像传感器。
驱动元件12是调整透镜10的位置的元件,根据从聚焦控制电路100提供的驱动信号,使透镜10向光轴方向移动。由此,调整透镜10和摄像元件16的焦点距离。驱动元件12可以采用音圈电机(VCM)。
位置检测元件14是用于检测透镜10的位置的元件。位置检测元件14可以采用霍尔(Hall)元件。以下,说明利用包括音圈电机和霍尔元件的致动器(actuator)构成驱动元件12以及位置检测元件14的例。
图像信号处理部50处理从摄像元件16输出是图像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根据从摄像元件16输出的图像信号,决定透镜10的目标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40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