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用废旧聚丙烯塑料模板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94230.8 | 申请日: | 201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5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仿军;李亮;陈金芳;彭林峰;毛本锁;柳华平;吕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08;C08L23/20;C08L23/16;C08K13/06;C08K9/06;C08K3/06;C08K5/14;C08K3/34;C08K3/26;B29C47/9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废旧 聚丙烯 塑料 模板 及其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料模板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器具。现有建筑模板有钢模板、木模板、竹模板。其中钢模板强度高,光洁度好,耐磨性强,可是它生产成本高,安装时还需大量的钢扣件,容易与混凝土粘接而需要大量使用脱模剂,操作笨重,装模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木模板、竹模板虽造价比较便宜,光洁度也还可以,但强度不够,耐腐耐酸、耐磨性差,而且在卸下时由于木板吸水涨大变形引起损坏严重,重复利用效率低,实用寿命短。除此以外,木模板、竹模板的大量使用不仅对于有限的绿色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浪费,而且其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甲醛胶而形成刺鼻气味和致癌物质,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废旧塑料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塑料在260~500万吨左右,其中废旧聚丙烯约占废旧塑料总量的1/3以上。由于缺乏系统的塑料回收再生利用渠道以及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持,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因塑料废弃制品处理不当而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废旧塑料垃圾必将成倍的增长,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经济有效、能够实现规模化的对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大大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但由于废旧塑料,尤其是废旧聚丙烯塑料,在使用中由于老化降解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其综合力学性能下降,脆性增大,从而限制了它的回收再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用废旧聚丙烯塑料模板及其生产工艺,该生产工艺制备的塑料模板具有强度好、生产成本低、重复使用率高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用废旧聚丙烯塑料模板,其特征在于它由包含下述6种原料制备而成:①废旧聚丙烯塑料、②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或三元乙丙橡胶(EPDM)、③交联剂、④交联助剂、⑤填充剂和⑥偶联剂,各原料所占质量份数为:
①废旧聚丙烯塑料 100质量份,
②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或三元乙丙橡胶(EPDM)10~30质量份,
③交联剂 0.2~3质量份,
④交联助剂 0.1~4质量份,
⑤填充剂 5~40质量份,
⑥偶联剂 0.1~2质量份。
所述的原料还包括润滑剂,润滑剂所占质量份数为:1~8质量份。
所述的废旧聚丙烯塑料为工业生产或人类生活所遗弃的聚丙烯制品,如编织袋、渔网、一次性水杯、蓄电池壳、医疗器具等。
所述的交联剂为硫磺,或者为硫磺与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混合物,硫磺与过氧化二异丙苯的质量比为1~4∶1~4。
所述的交联助剂包括硫化促进剂(如: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T或硫化促进剂M)、抗氧剂(如:气巴抗氧剂1010或气巴抗氧剂1076)、助交联剂(如: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A)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二种以上的混合,任意二种以上混合时为任意配比。
所述的填充剂为滑石粉或碳酸钙;
所述的偶联剂为端烯基双官能团偶联剂,如:硅烷偶联剂KH-570、硅烷偶联剂WD-70、硅烷偶联剂Z-6172或硅烷偶联剂KBM-5103。
所述的润滑剂为乙撑双硬脂酰胺EBS或石蜡。
上述一种建筑用废旧聚丙烯塑料模板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按各原料所占质量份数为:
①废旧聚丙烯塑料 100质量份,
②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或三元乙丙橡胶(EPDM) 10~30质量份,
③交联剂 0.2~3质量份,
④交联助剂 0.1~4质量份,
⑤填充剂 5~40质量份,
⑥偶联剂 0.1~2质量份,
选取下述6种原料:①废旧聚丙烯塑料、②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或三元乙丙橡胶(EPDM)、③交联剂、④交联助剂、⑤填充剂和⑥偶联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42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