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系统光端机光纤接入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5240.3 | 申请日: | 201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1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许汉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律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14 | 分类号: | H04B10/14;H04B10/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2011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光端机 光纤 接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端机光纤接入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系统光端机光纤接入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用户大规模增长,使得无线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网络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无论何种的无线通信的覆盖区域都将产生弱信号区或肓区,对一些偏远地区,特殊场所(隧道,地铁,大型建筑物内等)要解决这些地方的信号覆盖的问题通常会选取光纤直放站这种经济有效的设备,然尔移动市场运营商都为获取良好的客户,对上述的场所都会积极大量使用室内覆盖系统优化工作。以争夺的话务量,开拓新的话务量,就目前的现状,单依靠室外宏蜂窝基站对其覆盖已经不能满足网络覆盖、容量和质量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资源浪费:运营商分别购买出心裁如将CDMA、GSM、DCS、WCDMA、TDSCDMA、等光纤设备。这将导致运营成本和施工困难度增加,运营商分别建设自己的覆盖系统所带来的重复建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2)容量方面:一些建筑物如超市、会议中心等,由于用户密度过大,CDMA网络用户底部噪声大大抬高,GSM拥塞严重,导致容量有限。
(3)质量方面:由于频率干扰、导频污染和乒乓效应等导致小区的信号不稳定,话音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发生掉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无用信号少、成本低、组网简单的多系统光端机光纤接入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系统光端机光纤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近端机、远端机、光纤模块、光纤线,所述的近端机与光纤模块连接,所述的光纤模块通过光纤线与近端机连接。
所述的近端机包括多系统合路平台、功率放大器驱动模块、四频合路器,所述的多系统合路平台、功率放大器驱动模块、四频合路器依次连接。
所述的远端机包括CG远端机、DW远端机。
所述的功率放大器驱动模块包括CDMA驱动模块、GSM驱动模块、DCS驱动模块、WCDMA驱动模块。
所述的CG远端机、DW远端机均包括双双工、第一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下行分路器、上行合路器,所述的下行分路器与第一功率放大器连接,所述的上行合路器与低噪声放大器连接,所述的双双工分别与第一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连接。
所述的CDMA驱动模块、GSM驱动模块、DCS驱动模块、WCDMA驱动模块均包括介质双工器、第二功率放大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无用信号少、成本低、组网简单。
2、将所以系统的下行支路在单一器件内进行传输,这使得各系统的偏离相互工作较远。
3、对CDMA、GSM的二次谐波等无用信号的有效解决。
4、将多系统的信号在同一宽频光纤收发模块内传输,解决传统光模块分单系统传输问题,节约成本。
5、有效地解决减少室外网优设备的数量和配置,大大降低成本和组网的复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多系统光端机光纤接入系统,包括近端机1、远端机、光纤模块5、光纤线6,所述的近端机1与光纤模块5连接,所述的光纤模块5通过光纤线6与近端机连接。
所述的近端机1包括多系统合路平台7、功率放大器驱动模块3、四频合路器4,所述的多系统合路平台7、功率放大器驱动模块3、四频合路器4依次连接。所述的功率放大器驱动模块3包括CDMA驱动模块、GSM驱动模块、DCS驱动模块、WCDMA驱动模块。所述的CDMA驱动模块、GSM驱动模块、DCS驱动模块、WCDMA驱动模块均包括介质双工器、第二功率放大器。
所述的远端机包括CG远端机21、DW远端机22。所述的CG远端机21、DW远端机22均包括双双工10、第一功率放大器12、低噪声放大器11、下行分路器8、上行合路器9,所述的下行分路器8与第一功率放大器12连接,所述的上行合路器9与低噪声放大器11连接,所述的双双10分别与第一功率放大器12、低噪声放大器1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律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佳律通信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52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