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防渗混凝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5459.3 | 申请日: | 2010-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0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秦升益;贾屹海;王振邦;王欢;胡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王凤桐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防渗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强防渗混凝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同时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的特点,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土木工程。
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外加剂和水拌合,经硬化而成的一种人造石材。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并抑制水泥的收缩,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浆,包裹在砂、石表面并填充砂石间的空隙。水泥浆在硬化前起润滑作用,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硬化后将起骨架作用的骨料胶结在一起,形成坚强的整体。普通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和易性、强度、变形及耐久性等。
但是,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材料的各项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建筑材料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混凝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普通混凝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的强度和防渗要求。虽然也有很多新的混凝土不断出现,但是其混凝土强度和防渗效果仍然比较低,需要对混凝土强度和防渗效果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混凝土的强度和防渗效果比较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度高和防渗效果好的新型混凝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防渗混凝土,该混凝土含有沙子、石子、水泥、减水剂和水,其中,所述混凝土还含有增强防渗砂,所述增强防渗砂包括风积沙和包覆于所述风积沙的表面的粘结剂。
本发明通过在含有沙子、石子、水泥、减水剂和水的混凝土中添加风积沙经表面改性并包覆粘结剂而得到的增强防渗砂,可以较好地填充沙子和石子间的间隙,使混凝土的各成分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抑制混凝土成型后的渗水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和防渗效果。例如,从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效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高强防渗混凝土可以达到100mpa的抗压强度和13mpa的抗折强度,并且防渗等级可以达到P38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种高强防渗混凝土,该混凝土含有沙子、石子、水泥、减水剂和水,其中,所述混凝土还含有增强防渗砂,所述增强防渗砂包括风积沙和包覆于所述风积沙的表面的粘结剂。
在优选的情况下,以所述混凝土的总重为基准,所述增强防渗砂的含量可以为1-10重量%。在进一步优选的情况下,以所述混凝土的总重为基准,所述沙子的含量可以为10-35重量%,所述石子的含量可以为20-60重量%,所述水泥的含量可以为10-30重量%,所述减水剂的含量可以为0.05-1重量%,所述水的含量可以为10-15重量%;在进一步优选的情况下,所述沙子的含量可以为15-30重量%,所述石子的含量可以为30-50重量%,所述水泥的含量可以为15-25重量%,所述减水剂的含量可以为0.1-1重量%,所述增强防渗砂的含量可以为2-8重量%,所述水的含量可以为11-14重量%。本发明的高墙防渗混凝土中的各成分的含量在上述优选范围内时,可以保证混凝土具有更好的和易性、强度、变形及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高强防渗混凝土,所述风积沙优选使用沙漠中自然形成的风积沙,所述增强防渗砂可以通过将所述风积沙水洗、烘干和焙烧后用粘结剂包覆而得到。在优选情况下,在水洗前通过筛子选取粒径为75-850μm的风积沙,然后用水将风积沙中的泥土洗去,在80-150℃下烘干后,转移至焙烧炉中在200-2000℃下焙烧2-5小时,焙烧结束后,以25-650℃/小时的降温速度降温至80-400℃,然后转移至混砂机中,加入粘结剂混合均匀,即可得到的表面包覆有粘结剂的增强防渗砂。也可以在混合均匀后进一步加入固化剂,搅拌5-15min,得到增强防渗砂。其中,固化剂可以使用本领域各种常规的固化剂,如甲阶酚醛树脂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粘结剂,所述固化剂的用量优选为10-50重量份。通过在200-2000℃下将风积沙焙烧,一方面可以除去其表面的杂质,另一方面在加热焙烧过程中风积沙中的石英发生相变(573℃α到β可逆相变,870℃β到γ不可逆相变),所以可以大大加强风积沙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54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