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行为能”再利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5466.3 | 申请日: | 201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1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陆敬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敬仁 |
主分类号: | F03G5/02 | 分类号: | F03G5/02;H02J15/00;A63B22/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为 再利用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能量转换技术。
背景技术
现今正被广泛使用的能源已存量有限,而且蕴涵环保危机,这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的威胁是非同小可的。
为此,整个世界掀起了寻找新能源的高潮。但综观整个能量的使用链,人们的基本认识是:供能-耗能,因此,在寻找新能源时也只关注供能领域。
本发明的指导思想是:正如废旧物资可以回收再利用一样,已消耗能量的收集及再利用也是有可能的,其总量是可观的,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一个新的能量使用链数学模型:供能-耗能-能量收集、转换-再生能量收集、储存-再生能量利用。
这样,能量的使用,其结果是导致了“清洁的”新能源的产生。
因此,就此课题的深入研发,其意义深远是十分显然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把耗能事物作为一个供能体,提出“行为能”的这样一个概念。
在这里,我们狭义地定义,所谓的“行为能”是指人们为了生活中的某项需要而必须作出的行为所耗用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特点是:
1,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必须付出的;
2,如不去收集,转瞬即逝;
3,如用以能换能的方法对其再利用,其过程是无污染生成的。
由此,本发明提出:
1,用一个能量接受部件来接受并暂存人在作某种行为时耗用的能量;
2,用一个能量传输及转换部件来传送该“行为能”并使其变换成可再利用的能量;
3,用一个能量收集及储存部件来保存经能量变换后得到的再生能量,作为该能量再利用时的能量供体;
4,选用一个能高效率利用再生能量的用能部件,使此能量的回收、再利用方案产生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这样,就很容易地实现了能量的回收和再利用,如能把每个人在行为上消耗的能量都充分回收、有效地加以再利用,无疑是开发了一个蕴藏量十分丰富的清洁能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外形图。
图2是本发明这个实施例的原理说明图。
图中1.“行为能”接受部件,2.能量传输及转换部件,
3.再生能量收集及储存部件,4.再生能量的用能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将具体说明本发明是怎样在一个人们普遍发生的行为上实现能量再利用的。
人们为了健身和运动的需要,在普遍使用着如图1所示一种被称为“健身车”的运动器械,消耗着大量的体能(生物能),此能量在运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消逝了,但通过此项行为,达到了健身和增强运动能力的目的。
这种为了如此目的而不得不耗费的人体的体能(生物能),它具有我们称之为“行为能”概念的特征,那么,是否可以用本发明所创立的“行为能”再利用的方法使其成为再生能源呢?答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过程如下:
人们坐在这种“.健身车”上,重复着类似脚踏自行车的的动作,踩动健身器上的踏板,为了健身,消耗着大量的体能(生物能),通常就到此完事了。
图2展示了本发明对这种运动在世界各地耗用的巨大能量回收并再利用的具体过程,并用此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在开发新的清洁能源的崭新理念。
本发明将这种“健身车”作为能量再生过程的第一环,它充当了“行为能”接受部件(1)的角色。它接受了人体作用于它的体能(生物能),自身便会产生能向外输出并有可能再利用的机械能(由踏脚板转动而形成)。
第二环是配置由传送带和小型发电机组成的“能量传输及转换部件(2)”,通过该部件,机械能转换成了电能.
第三环是配置由充电器和蓄电池组成的“再生能量收集及储存部件(3)”,至此,原先由人体的行为产生并任其消逝的能量已转换成化学能的形式加以储存,完成了再利用前的一切必要过程。
第四环本发明选择配置了节能LED台灯,由它来充当“再生能量的用能部件(4)”,第一个原因是LED是用直流电驱动的,蓄电池输出的直流电可以不加任何中间部件而直接使LED台灯发光;第二个原因是LED灯的优秀节能特性能使本实施例的效果更为完美。
该实施例可做成独立产品,在新能源开发中大放异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敬仁,未经陆敬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54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